科赫(Koch)现像

题目

科赫(Koch)现像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科赫(Koch)现象是指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狂犬病疫苗最早由谁在何时制备的:()

A.巴斯德1872

B.巴斯德1882

C.科赫1782

D.科赫1882

E.都不对


答案:B

第2题:

科赫三角(Koch triangle)的组成包括

A、托达罗腱(Todaro tendon)

B、冠状窦口

C、右房室瓣隔瓣

D、右房室瓣环

E、下腔静脉开口


参考答案:ABC

第3题:

最早发现结核杆菌是

A、巴斯德于1885年

B、巴斯德于1892年

C、柯赫(Koch)于1882年

D、柯赫(Koch)于1892年

E、柯赫(Koch)于1895年


参考答案:C

第4题:

何谓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


正确答案: 一个用以证明某微生物确系某传染病病原体的一个原则。具体内容为:病原菌只在患病个体上发现;病原菌可离开患病动物体,并得到纯种培养物;这种纯种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上后,出现特有病症;自此患病动物中可重新分离到病原菌,它的实验室纯种应与原始病原菌相同。

第5题:

简述科赫法则的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 患病的植株上能分离出病原菌,并且病原菌能在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后将病原菌喷洒到健康植物上,植物又致病,从致病植物上分离出的病原菌又能分离、培养、接种。

第6题:

结核分枝杆菌是1882年由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发现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正确

第7题:

最早发现结核杆菌是

A.巴斯德于1885年
B.巴斯德于1892年
C.柯赫(Koch)于1882年
D.柯赫(Koch)于1892年
E.柯赫(Koch)于1895年

答案:C
解析:
据结核病专著记录,柯赫(Koch)于1882年首先研究发现结核杆菌,故选择C。

第8题:

最早发现结核杆菌是

A.巴斯德于1885年

B.巴斯德于1892年

C.柯赫(Koeh)于1882年

D.柯赫(Koch)于1892年

E.柯赫(Koeh)于1895年


正确答案:C

第9题:

科赫的功绩


正确答案: 发明培养基并用其纯化微生物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创立;证实炭疽病因——炭疽杆菌,发现结核病原菌—结核杆菌;科赫法则。

第10题:

试用科赫(Koch)现像解释机体对结核菌初感染和再感染的不同。


正确答案: 1890年Koch将结核杆菌皮下注射到未感染的豚鼠,10~14天后局部皮肤红肿、溃烂,形成深的溃疡,不愈合,最后豚鼠因结核杆菌播散到全身而死亡。而对3~6周前受少量结核杆菌感染的动物,给予同等剂量的结核杆菌皮下注射,2~3天后局部出现红肿,形成表浅溃烂,继之较快愈合,无淋巴结肿大,无播散和死亡。较快的局部红肿和表浅溃烂是由结核菌素诱导的迟发性变态反应的表现。结核杆菌无播散,引流淋巴结无肿大及溃疡较快愈合是免疫力的反映。人类(多数在儿童时期)肺部首次感染结核菌后,细菌被吞噬细胞带到肺门淋巴结,并可全身播散,此时若机体免疫力低下,可能发展为原发性进行性肺结核;但在成人由于儿时已受过感染或已接种过卡介苗,机体有一定的免疫力,此时的再感染多不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也不易引起全身播散(免疫反应),而在局部发生激烈组织反应,病灶多为渗出性,甚至干酪样坏死、液化、空洞形成(变态反应)。Koch现象揭示了结核菌的初感染和再感染的不同表现和结果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