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测定应采用何种抗凝剂?对其特点进行评述?

题目

血糖测定应采用何种抗凝剂?对其特点进行评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宾客采用何种方式进行预订,受其预订的紧急程度和宾客预订设备条件的制约。因此,客房预订的方式多种多样,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血钙测定应采用何种抗凝剂A.草酸钾B.草酸铵C.肝素D.EDTANa2

血钙测定应采用何种抗凝剂

A.草酸钾

B.草酸铵

C.肝素

D.EDTANa2

E.枸橼酸钠


正确答案:C
血钙测定一般采用血清标本,如果要采用抗凝血,则采用肝素作为抗凝剂不会影响测定。

第3题:

血钙测定应采用何种抗凝剂

A.草酸钾

B.草酸铵

C.肝素

D.EDTANa2

E.枸橼酸钠


正确答案:C

38.C。血钙测定一般采用血清标本,如果要采用抗凝血,则采用肝素作为抗凝剂不会影响测定。

第4题:

血钙测定应采用何种抗凝剂?( )

A.草酸钾
B.草酸铵
C.肝素
D.EDTA-Na2
E.枸橼酸钠

答案:C
解析:
血钙测定一般采用血清标本,如果要采用抗凝血,则采用肝素作为抗凝剂不会影响测定。

第5题:

血钙测定应采用何种抗凝剂

A.草酸钾
B.草酸铵
C.肝素
D.EDTANa
E.枸橼酸钠

答案:C
解析:
血钙测定一般采用血清标本,如果要采用抗凝血,则采用肝素作为抗凝剂不会影响测定。

第6题:

下列何种抗凝剂不适合红细胞比积测定时使用

A、 草酸钾

B、 肝素

C、 EDTA?Na2

D、 双草酸盐


正确答案:A

第7题:

1922年“新学制”的学制体系与特点有哪些?并 对其作简要评述。


答案:
解析:
(1)产生原因及过程: 第一,中国近代学制形成后,虽经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小学过长,中学过短(七四制),中等教育又太偏于普通教育,以 升学为主要目标;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而灵活性不 够;同时,其模仿日本和德国的痕迹较深,没有从 本国实际出发,课程、教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 题,已不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 生产的需要,因而孕育着一场新的改革。第二,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人中国,国 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运动。同时,第一 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对华政治经济影响的 曰益加剧,美国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一时 期留美学生返国者日多,特别是杜威和孟禄相继 来华讲学,对推动教育改革起了很大作用。第 三,改革旧学制的先声可以追溯到1915年,这一 年,直隶省教育会发起成立了全国教育会联合 会,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湖南省教育会在会上 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案,从而吹响了学制改革的 号角。之后,第五届、第六届以及第七届全国教 育会联合会都重点讨论了学制问题,从而在全国 掀起了研究学制改革的高潮。第四,伴随着学制 改革的讨论,教育改革实践也方兴未艾,如1920 年,舒新城等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打破年级分 组,实行“选科制”与"能力分组制”;在高等学校 中,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率先发起改革等, 这些教育改革事件为学制的最终制订提供了坚 实的依据: (2) “新学制”的主要内容: 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作为指导 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 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 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 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其二是"六三三” 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 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 学四至六年。其三是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 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 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 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 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3) “新学制”的特点: 第一,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是1922年“新学制”最显著的特点。学制分 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将学制 資段的划分建立在我国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研 究上,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小学分为两 级,初级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2 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幼稚园也纳人初等 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 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第三,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 制”中的精粹。其一,延长了中学年限,改4年为 6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其二,中学分成 初、高中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 面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其三,在中学开 始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 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第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新 学制建立了自成体系、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 系统,用职业教育替代民初的实业教育。 第五,改革师范教育制度。"新学制”关于师 范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突破了师范教育自成系 统的框架,使师范教育种类增多、程度提高、设置 灵活。其一,中等教育阶段,除原有师范学校及 附设的小学教员讲习所外,高级中学还可设师范 科3其二,高等教育阶段,将旧制高等师范学校 升格为师范大学,并在大学教育科(系)附设二年 制师范专修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师范学校毕业 生,使高等师范教育与大学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第六,在髙等教育阶段,缩短高等教育年限, 取消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 务,这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此外,还有两条“附则":一是注重天才教育, 得变通修业年限及课程,使优异之智能尽量发 畏;二是注意特种教育。 (4)评价:1922年的“新学制”虽然在一定程 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它并不是盲从 美制。 1922年“新学制”尽管受到进步主义教育思 想和美国模式的影响,但有其内在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 表现了教育重心下移、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等时 代特点。“新学制”既有比较统一的基本要求,又 给地方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 来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一些综合成果。这是中 国教育界、文化界共同智慧的结晶,标志着中国 近代以来国家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第8题:

不宜选择肝素作抗凝剂的是

A.血气分析

B.血糖测定

C.血糖测定

D.血小板计数

E.止血与血栓检查


正确答案:DE

第9题:

1922年“新学制”的学制体系与特点有哪 些?并对其做简要评述。


答案:
解析:
(1) “新学制”产生的原因及过程: 第一,中国近代学制形成后,虽经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小学过长,中学过短(七四制),中等教育又太偏于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而灵活性不够;同时,其模仿日本和德国的痕迹较深,没有从本国实际出发,课程、教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已不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因而孕育着一场新的改革;第二,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人中国,国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对华政治经济影响的日益加剧,美国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一时期留美学生返国者日多,特别是杜威和孟禄相继来华讲学,对推动教育改革起了很大作用;第三,改革旧 学制的先声可以追溯到1915年,这一年, 直隶省教育会发起成立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湖南省教育会在会上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案,从而吹响了学 制改革的号角。之后,第五届、第六届以及 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都重点讨论了学制问题,从而在全国掀起了研究学制改革的高潮;第四,伴随着学制改革的讨论,教育改革实践也方兴未艾。如1920年,舒新城等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打破年级分组,实行 “选科制”与“能力分组制”;髙等学校中,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率先发起改革等, 这些教育改革实践为学制的最终制订提供了 坚实的依据。 (2) “新学制"的主要内容: 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扬平民教育 精神;谋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 革易于着手。其二是"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髙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其三是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用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 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3) “新学制”的特点: 第一,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以“儿童身心发展阶段之大体标准” 划分阶段是1922年新学制最显著的特点。 学制分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将学制阶段的划分建立在我国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研究上,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 实。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小学分为两级,初级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2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幼稚园也纳人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第三,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 新学制中的精粹。其一,延长了中学年限, 改4年为6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其 二,中学分成初、高中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其三,在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第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 新学制建立了自成体系、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 教育系统,用职业教育替代民初的实业教育。 第五,改革师范教育制度。新学制关于 师范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突破了师范教育自成系统的框架,使师范教育种类增多、程度提高、设置灵活。第一,中等教育阶段, 除原有师范学校及附设的小学教员讲习所外, 高级中学还可设师范科。第二,高等教育阶 段,将旧制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并在大学教育科(系)附设二年制师范专修 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师范学校毕业生,使高等师范教育与大学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第六,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髙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这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 育和科学研究。 此外,还有两条"附则”:一是注重天 才教育,得变通修业年限及课程,使优异之 智能尽量发展;二是注意特种教育。 (4)评价: 1922年的"新学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它“并不是盲从美制”。 尽管1922年新学制受到进步主义教育 思想和美国模式的影响,但其有内在的先进 性和合理性,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表现了教育重心下移、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等时代特点。新学制既有比较缓一的基本要求,又给地方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一些综合成果。这是中国教育界、文化界共同智慧的结晶,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国家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第10题:

血糖测定常用的抗凝剂为()

A肝素

BEDTA盐

C枸橼酸钠

D草酸盐

E草酸钾/氟化钠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