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辨证论治

题目

头痛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每因外邪致病,多属实证,治宜祛风散邪为主;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多属虚证。治宜补虚为主。但也有虚中夹实者.如痰浊、瘀血等,当权衡主次,随证治之。
2.头痛经络归属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络皆循头面,厥阴经上会于巅顶,故头痛可根据发病部位之不同,参照经络循行路线加以判断则有利于审因施治。大抵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在临床上治疗头痛,主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同时按照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对发挥原方疗效有一定帮助。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3.分型论治(1)外感1)风寒头痛:治以疏散风寒。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如寒犯厥阴,巅顶头痛,宜吴茱萸汤加减。2)风热头痛:治以疏风清热。方用芎芷石膏汤加减。腹气不通,合用黄连上清丸苦寒降火,通腑泄热。3)风湿头痛:治以祛风胜湿。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如暑湿内侵,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加味。(2)内伤1)肝阳头痛:治以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2)肾虚头痛:治以养阴补肾。方用大补元煎加减。可常服杞菊地黄丸。肾阳不足宜右归丸,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3)血虚头痛:治以养血为主。方用加味四物汤。4)痰浊头痛:治以化痰降逆。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头痛:治以活血化瘀。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7岁,已婚,工人。2013年4月30日初诊。患者头痛五年,昨日劳累后头痛隐隐,时有昏晕。现症: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真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血虚头痛。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隐隐,时有昏晕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血虚头痛。营血不足,不能上荣,络窍失养。中医病证鉴别: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方剂名称:加味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15g,生地15g,白芍15g,首乌20g,川芎10g,菊花9g,蔓荆子9g,五味子5g,远志10g,炒枣仁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2题:

下列能够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是

A、察外知内

B、同病异治

C、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D、异病同治

E、辨病而治


参考答案:BD

第3题:

头痛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1.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每因外邪致病,多属实证,治宜祛风散邪为主;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多属虚证。治宜补虚为主。但也有虚中夹实者.如痰浊、瘀血等,当权衡主次,随证治之。2.头痛经络归属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络皆循头面,厥阴经上会于巅顶,故头痛可根据发病部位之不同,参照经络循行路线加以判断则有利于审因施治。大抵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在临床上治疗头痛,主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同时按照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对发挥原方疗效有一定帮助。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3.分型论治(1)外感1)风寒头痛:治以疏散风寒。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如寒犯厥阴,巅顶头痛,宜吴茱萸汤加减。2)风热头痛:治以疏风清热。方用芎芷石膏汤加减。腹气不通,合用黄连上清丸苦寒降火,通腑泄热。3)风湿头痛:治以祛风胜湿。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如暑湿内侵,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加味。(2)内伤1)肝阳头痛:治以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2)肾虚头痛:治以养阴补肾。方用大补元煎加减。可常服杞菊地黄丸。肾阳不足宜右归丸,兼有外感寒邪,侵犯少阴经脉,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3)血虚头痛:治以养血为主。方用加味四物汤。4)痰浊头痛:治以化痰降逆。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头痛:治以活血化瘀。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第4题:

问答题
头痛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解析:

第5题:

关于辨证论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 B、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 C、辨证论治就是针对主症给以相应的治疗
  • D、辨证论治就是中医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

正确答案:A,B,D

第6题:

中医学整体防治观的具体体现为( )

A、治病求本

B、异法方宜

C、辨证论治

D、治病求本与辨证论治

E、治病求本、辨证论治与异法方宜


参考答案:E

第7题: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阴阳五行和辨证论治
C.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辨证论治

答案:D
解析: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第8题:

肺痨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1.肺阴亏虚: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血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有轻微盗汗,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治法:滋阴润肺,杀虫止咳。方药:月华丸。若咳嗽频繁而痰少质黏者,加百合、杏仁、炙枇杷叶以润肺化痰止咳。痰中带血丝较多者,加白芨、仙鹤草、白茅根、蛤粉炒阿胶等活络止血。若潮热骨蒸甚者,酌加银柴胡、地骨皮、功劳叶、青蒿等以清虚热。2.阴虚火旺: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咯吐稠黄痰,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红而干,苔薄黄或剥,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百合固金汤。若火旺较甚,热势明显升高,酌加胡黄连、黄芩、黄柏等苦寒泻火坚阴。痰热蕴肺,咳嗽痰黄稠浊,酌加桑白皮、知母、金荞麦根、鱼腥草等清化痰热。咯血较著者去当归之辛窜,加黑山栀、紫珠草、大黄炭、地榆炭等凉血止血;血出紫黯成块,伴胸胁掣痛者,可酌加三七、茜草炭、花蕊石、蒲黄、郁金等化瘀活络止血。盗汗甚者可选加乌梅、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敛营止汗。声音嘶哑或失音可加诃子、木蝴蝶、凤凰衣、胡桃肉等润肺肾而通声音。3.气阴耗伤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偶或痰中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并见,面色白,颧红,纳少神疲,便溏,舌质嫩红,或舌淡有齿痕,苔薄,脉细弱而数。治法:益气养阴。方药:保真汤。4.阴阳两虚: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悸,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质淡或光嫩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治法:滋阴补阳。方药:补天大造丸。若肾虚气逆喘息者,配胡桃仁、冬虫夏草、蛤蚧、五味子等摄纳肾气以定喘。阳虚血瘀水停者,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泽兰、红花、北五加皮温阳化瘀行水。五更泄泻者配用煨肉豆蔻、补骨脂以补火暖土,此时忌投地黄、阿胶、当归等滋腻润肠之品。

第9题:

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通过分析四诊资料,辨清疾病某一阶段病变本质(证候),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和治法,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第10题:

多选题
关于辨证论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B

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C

辨证论治就是针对主症给以相应的治疗

D

辨证论治就是中医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