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促、结、代三脉之异同?

题目

试比较促、结、代三脉之异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比较“是”、“在”、“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


正确答案: “是”、“在”、“无”构成了是本体论研究存在问题的三种形式。“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人们是靠着“是”来逻辑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只有系词“是”才可能充当具有形式意义上逻辑联结词,通过“是”人们才在思想中建立起“抽象的同一性”,并由此开始进行思想的分类、命名,使得思想和语言有逻辑界限,能够清楚明白。
在”指出了事物的自身同一性,是一种非逻辑理解的对象,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是”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认识这个事物,哪怕是仅仅给它命名,也已经包含着对这个事物的一定认识了,而这样一来,这个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在者”,而变成“是者”了,实际上人们只能认识“是”,所谓“在”并不在人们的认识范围之内。它超出了语言的逻辑界限,但还没有超出语言的语言界限,人们依靠领会等内心体验和现象来思想,具体理解“在者”的存在。
“无”即非存在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三种不同内容:事物中的虚空部分;个体事物未有之前和既终之后的情况;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最高本原。它指向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失”和“缝隙”。

第2题:

试比较热结腑实证和湿热积滞阻滞肠道证治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热结腑实是由温热病邪与肠中糟粕互结,腑气不通,症见潮热,腹满硬痛,大便秘结或纯利稀水,舌苔老黄,脉沉实。治以通腑泄热,方用调胃承气汤。以便通为度,便溏不宜再下;湿热积滞,阻滞肠道证是由湿热与肠道积滞相互胶结阻于肠道,传导失职,症见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大便溏而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滑数。治以导滞通下,方用枳实导滞汤。以便硬为度。

第3题:

比较结、代、促三脉的脉象及主病的异同。


参考答案:结、代、促三脉在脉象表现上均为脉来中有停顿,不同的是结脉为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促脉为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代脉则为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在主病上,三者均可即主实证,又主虚证。结而有力者,主实证,多寒、痰、瘀,癥瘕积聚;结而无力者,主虚证,多气血不足,心阳不振。代脉一般来讲多主虚证,是脏气衰弱的表现,但偶因跌打损伤,卒逢惊恐、痛证,也可临时表现为代脉,但不会持久。促脉的主病是促而有力主阳热亢盛,或气血壅滞,痰、食停积;促而无力主脏腑气衰,常见于虚脱之证。

第4题:

试比较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和孟子养气说之异同。


正确答案: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但孟子说的‚养气‛是为了‚知言‛即考察他人的言论,并不是创作理论,而韩愈则将‚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阐发的是创作的原理。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第5题:

试比较三曹诗歌风格的异同。


正确答案: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而曹丕的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一种源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曹植的诗歌兼曹操、曹丕之长,而各避其短,被誉为“建安之杰”。

第6题:

试比较促、结、代三脉的异同。


正确答案: 促脉、结脉、代脉三脉皆为节律不整之脉,皆动有歇止。其中,促脉是脉数而有歇止,歇止无规律,歇止时间较短;结脉是脉迟而有歇止,歇止亦无规律,歇止时间较短;代脉较慢,歇止规律,且歇止时间较长。

第7题:

试比较弦脉和紧脉之异同?


正确答案: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弓弦;紧脉脉来紧张,左右弹手,如牵绳转索。二脉皆有指感有力或脉体偏硬的感觉。不同之处在于:弦脉脉体在一直线上,直上直下,如按弓弦;紧脉较弦脉更有力,曲屈不直,如转动绳索,这是两脉的鉴别要点。

第8题:

促、结、代三脉的共同特点为

A.脉来时止

B.脉来较数

C.脉来缓慢

D.止无定数

E.止有定数


正确答案:A

第9题:

试比较唐宋两代文道论的异同。


正确答案: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命题之一,是儒家文论关于文与道之关系的集中反映。初唐,陈子昂目睹齐梁以来重词采音律等形式之美而轻思想内容的文学创作现实,力求拨正初唐文风。
陈子昂认为齐梁文学只重辞采等形式雕琢,无深刻内容,缺乏思想和精神的振撼力,既无“兴寄”,亦乏“风骨”。所以,他以复古为号召,呼吁文学重新重视古人文章之“道”,再现汉魏风骨,即强调诗文的内容应有感染人的力量。陈子昂所谓文章之“道”,具有传统儒学重思想功用的色彩。
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高举“文以明道”旗帜,将承续并弘扬儒家道视为文学的使命。韩愈《争臣论》提出“修其辞以明其道”的观点,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故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韩、柳倡导“文以明道”,旨在强调文章思想内容的主导地位,二人又有所不同:韩愈所讲的道,重在宣扬儒家圣贤经典的思想观念;柳宗元所讲的道,重在指出散文主题思想应反映民生现实问题。白居易在诗论中也赞同文以明道的文学观,重视儒道的经世致用原则,倡导诗歌干预现实的“美刺”作用。
宋代道学家为韩愈所创立的“道统”文论注入新的内容,周敦颐明确提出“文以载道”观,将韩愈文道并重的思想演变为重道轻文。理学家吸纳佛、道思想为儒学所用,其目的仍在于建立新的儒家道统。欧阳修等古文家继承了韩愈的文以明道思想,重振文道并重的文学观,欧阳修所讲的“道”仍是指儒家之道。只是到了“三苏”才不拘囿于儒道,将“道”看作文学作品表达出的思想、道理。时至南宋,文以载道论经朱熹的进一步阐释后,成为新儒学的文学观。宋代理学家中,程颐提出“作文害道”的观点,认为文学写作妨害儒道的传播,将文学与儒道对立起来,最终走向文学取消主义,这显然是错误的。

第10题:

伤寒,脉结代,(),炙甘草汤之


正确答案: 心动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