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脑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题目

简述脑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简述脑转移瘤CT表现?


正确答案:平扫肿瘤密度不等,60%-70%为多发,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肿瘤小者为实性结节,大者中间多有坏死,呈不规则环状,增强扫描95%有增强。癌性脑膜炎的CT表现平扫仅见脑池、脑沟增宽,也可以有脑室扩大,增强后脑膜或室管膜强化,小脑幕也可于不规则强化。

第2题:

简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理改变和影像学表现。


正确答案: 病理改变:病灶主要由大小不等的海绵状血池组成,其中充满可流动的暗红色血液,在血池囊壁之间为柔软而易碎的肉芽肿样组织。其病灶的固体成分占所有病灶的不到一半,但也偶有均由固体成分组成(称为动脉瘤样骨囊肿实性变异)。
影像学表现:
X线:好发于长骨干骺端,60%~75%发病于股骨上端、椎体及附件。跟骨、耻骨、锁骨和掌骨等皆可发病。病灶呈显著膨胀的囊状透亮区,可位于骨干的中央,也可偏心生长。其外侧为由骨膜形成的薄骨壳。囊内有或粗或细的骨小梁状分隔或骨嵴,使病变成皂泡状外观。病灶可向横的方向扩展,也可沿骨的长轴生长。发生在脊椎者,有长骨病灶的特点,当发生压缩骨折后则失去特点,如同时发现附件膨胀性病变则有助于诊断。
CT:病变多呈囊状膨胀性骨破坏,骨壳非薄,破坏区内一般可见多个含液囊腔,并可见液-液平面。囊腔间隔为软组织密度,并可见钙化或(和)骨化。增强扫描囊间隔强化而显示更清晰。
MRI:液-液平面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点,一般需在检查前保持不动10分钟。T1WI上层一般为高信号,可能为浆液或高铁血红蛋白;下层为低信号,可能是因有含铁血黄素成分。

第3题:

除了临床表现和体征之外,诊断脑胶质瘤最主要的两个辅助性手段是()。

A、影像学和病理

B、影像学的彩超

C、彩超和病理

D、影像学和CT


答案:A

第4题:

简述硬膜外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正确答案: (1)脊椎平片:转移瘤相应节段的椎体和附件骨质破坏。脊膜瘤及神经纤维瘤可有椎间孔和椎管扩大。
(2)脊髓腔造影:梗阻面呈斜坡状或梳齿状水平截面,脊髓和蛛网膜下隙同时向对侧移位,脊髓受压程度较轻,蛛网膜下隙外缘至椎弓根间的距离增大。
(3)CT和MRI:转移瘤椎骨呈溶骨性破坏,偶尔为成骨性破坏。可见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有强化。脊索瘤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不规则。神经源性肿瘤可单独生长于硬膜外,更多的同时生长于硬膜内、外,呈哑铃状。脂肪瘤CT呈均匀低密度肿块(CT值为负值),MRI脂肪瘤呈短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后其信号被抑制。上述肿瘤均可向内压迫硬膜囊和脊髓,使之移位、变形。

第5题:

小细胞肺癌的影像学典型表现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多为周围型
  • B、可见长段支气管狭窄
  • C、肾上腺转移较其他类型肺癌多
  • D、有时影像学表现需与淋巴瘤鉴别
  • E、可表现为肺门纵隔淋巴结成串肿大

正确答案:A

第6题:

脑放射性损伤的影像学表现?


正确答案: (1)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在照射区内的局限性脑损伤表现为不具特征的少血管区。
(2)放射性脑损伤的CT影像学表现,如照射野内的低密度区,伴有周围水肿征和程度不等的占位改变,注射造影剂后有病变边缘的不规则增强。大体积照射后脑晚期损伤的CT影像可以有脑室扩大、珠网膜下腔增宽和脑内钙化灶。
(3)MR影像学观察发现积内的脑白质改变,病变可以向高剂量体积的外周扩展。局限性损伤造成脑组织水含量的增加,MR影像学的表现是游离的质子密度增加、T1与T2弛豫时间延长,这一改变使T1加权相的信号减低,T2加权相和质子密度相信号增强。质子密度和T2加权相可以最好地反映这种改变。

第7题:

脑转移瘤的诊断依据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及其基本特征有哪些?


正确答案: 依据:①有原发肿瘤的病史,②有颅内高压或局灶性症状和体征,③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检查见单或多发类圆形等低密度灶,水肿明显,多位于皮髓交界处。

第8题:

关于脑转移瘤的影像学特点,叙述错误的有

A、CT平扫时多为高密度灶

B、CT可有“大肿瘤、小水肿”征象

C、位于后颅窝的肿瘤CT扫描容易漏诊

D、转移瘤CT表现不强化

E、PET-CT可以定性诊断


参考答案:ABDE

第9题:

简述脑转移瘤的CT表现?


正确答案: 脑转移癌较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CT表现为:①多为大小不等、多发、低密度结节影,少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影。②转移癌多位于大脑皮层或皮层下灰、白质交界处。③瘤内多有囊变,偶可见出血。④灶周水肿明显,但占位效应不甚明显。⑤增强扫描呈均质、混杂或环形强化。

第10题:

脑膜瘤有哪些影像学表现?


正确答案: (1)颅骨骨质增生、破坏或缺损。
(2)肿块:类圆形以广基与颅板、大脑镰或小脑幕相连,CT呈均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MRI呈等长或稍长T1、等长或稍长T2信号,边清,可有钙化、出血、坏死囊变。增强后呈均匀性显著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3)DSA见颈外动脉供血为主,肿瘤染色,静脉早显,脑血管受压移位如手抱球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