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定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题目

关于调定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 B、温度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 C、规定数值为37℃
  • D、发热时调定点不变
  • E、致热原可使调定点上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原发性高钠血症的发生机制是

A、摄入钠过多

B、排出钠过少

C、醛固酮分泌减少

D、渗透压调定点下移

E、浸透压调定点上移


参考答案:E

第2题:

关于负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可逆

B.有调定点

C.有滞后现象

D.调节幅度小


正确答案:D
解析:负反馈调节的功能是维持平衡状态,因此是可逆的过程,正反馈调节是不可逆的、不断增强的过程。体内许多负反馈调节机制中都设置了调定点,以这个调定点为参照水平,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靠近调定点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过程中,只有在输出信号出现偏差以后,负反馈调节才发生作用,因此总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纠正偏差,故负反馈调节有滞后现象。负反馈调节对偏差的敏感程度越高,则波动越大,调节幅度越大(D错)。

第3题:

关于调定点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有一个规定数值

C、起作用的是温度敏感神经元

D、发热时调定点对体温调节不起作用

E、体温偏离规定数值后即对产热和散热器官活动进行调节


参考答案:D

第4题:

某肺炎高热患者经抗生素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关于此时患者体温调节过程的变化,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 A、产热中枢抑制
  • B、散热中枢兴奋
  • C、调定点恢复正常水平
  • D、皮肤血管扩张
  • E、发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恢复正常

正确答案:E

第5题: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B.温度感受器可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

C.温度感受器可分布在脊髓、脑干网状结构

D.当体温高于调定点时,机体则出现皮肤血管舒张、发汗等现象

E.当体温低于调定点时,主要是热敏神经元兴奋,使产热增加


正确答案:ABCD

第6题:

关于调定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数值为37℃

B.温度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C.位于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

D.致热原可使调定点上移

E.发热时调定点不变


正确答案:E
一般认为,PO/AH中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活动可能是起调定点作用的结构基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热敏神经元。当局部温度高于37℃时,则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使调定点发生变化。

第7题:

关于热秘的针刺治疗叙述错误的是

A、通调腑气、润肠通便

B、针灸并用

C、只针不灸

D、泻法

E、可加曲池、合谷清泻腑热


参考答案:B

第8题:

原发性高钠血症的发生机制是

A、摄入钠过多

B、排出钠过少

C、醛固酮分泌减少

D、渗透压调定点上移

E、渗透压调定点下移


参考答案:D

第9题:

下列关于DNA复制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需要RNA参与B.新生DNA链沿5′→3′方向合成SXB

下列关于DNA复制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需要RNA参与

B.新生DNA链沿5′→3′方向合成

C.DNA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

D.复制是定点双向进行的

E.有DNA聚合酶参与


正确答案:A
本试题旨在考核考生对DNA复制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DNA复制具有半保留性和半不连续性等特征。DNA复制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形成复制叉。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生链。复制时先合成RNA引物,然后新生链从5′→3′方向延伸,需要DNA聚合酶参与。本题准确答案是A。

第10题:

调定点


正确答案: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而设定了一个规定的温度值,此值即为调定点。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