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所的引出线满足继电保护和操作要求时,可装设()。

题目

配电所的引出线满足继电保护和操作要求时,可装设()。

  • A、隔离开关
  • B、断路器
  • C、负荷开关一熔断器组合电器
  • D、隔离触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0kV及以下配电所进线开关选型的正确原则是()。

A.非专用电源线(树干式,T接线)进线处应设带保护的断路器; B专用电源线进线处宜设断路器或带熔断器的负荷开关,当无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 (如备用自投),且出线回路少又无需带负荷操作时,可采用隔离开关或隔离触头;
C.当总配电所与分配电所由同一单位管理、维护,总配电所又以放射式专线对分配电 所供电,该分配电所电源进线处宜采用隔离开关或隔离触头,但如果分配电所需要带负荷操 作或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有要求时,应采用断路器;
D.不分情况,一律采用隔离开关。

答案:A,B,C
解析:

第2题:

变配电所中,当6~10kV母线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时,分段处宜装设断路器,但属于下列哪几种情况时,可装设隔离开关或隔离触头组? ()
(A)母线上短路电流较小
(B)不需要带负荷操作
(C)继电保护或自动装置无要求
(D)出线回路较少


答案:B,C
解析:
依据:《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1994)第3.2.5条。此题选项D
答案有争议,可参考《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P46中“(7)”,建议此处按规范条文选择。

第3题:

线路避雷线引至各级配电装置的出线门型架构的要求,如下叙述正确的是()。
A.11OkV及以上配电装置可将线路避雷线引至出线门型架构上,但土壤电阻率大于1200Ω?m的地区应装设集中接地装置;
B.110kV及以上配电装置可将线路避雷线引至出线门型架构上,但土壌电阻率大于1OOOΩ?m的地区应装设集中接地装里;
C.35,66kV配电装置,在土壤电阻率不大于500Ω?m的地区,允许将线路避雷线引主出线门型架构上,应装设集书接地装里;
D.35、66kV配电装置,在土壤电阻率大于500Ω?m的地区,不允许将线路避雷线引至出线门型架构上,


答案:B,C,D
解析:

第4题:

10kV或6kV母线的分段处,可装设隔离开关或隔离触头的条件是( )。

A.出线回路数很少,分段开关无需带负荷操作且无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要求时; B出线回路数较多,需要分段开关带负荷橾作时;
C.分段开关需备用自投入时;
D.分段开关需设置过电流速断保护,以防止合闸到已存在故障的母线段上时。

答案:A
解析:

第5题:

10kV配电所专用电源线的进线开关可采用能够隔离开关的条件为下列哪一项? ()
(A)无继电保护
(B)无自动装置要求
(C)出线回路为I回
(D)无自动装置和继电保护要求,出线回路少且无需带负荷操作


答案:D
解析:
依据:《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1994)第3.2.14条。

第6题:

变配电所中6-10kV母线的分段处,当属于下列哪种情况时,可只装设隔离电器? ()
(A)事故时手动切换电源能满足要求
(B)需要带负载
(C)继电保护或自动装置无要求
(D)事故时手动切换能满足要求,不需要带负载操作,同时对母线分段开关无继电保护或自动装置要求


答案:D
解析:
依据:《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1994)第3.2.5条,选项C答案不完整。

第7题:

当出线为架空线时,10(6)kV固定式配电装置出线断路器的线路侧( )。

A.应装设隔离开关; B可不装设隔离开关;
C.严禁装设隔离开关; D.不应装设隔离开关。

答案:A
解析:

第8题:

关于10kV配电所专用电源线的进线开关的选择,下列哪些项可采用隔离开关?
A、无继电保护要求且无需带负荷操作。
B、无自动装置和继电保护要求,出线回路为3且无需带负荷操作
C、无自动装置要求且出线回路较少
D、无自动装置和继电保护要求,出线回路为2且无需带负荷操作


答案:A,B,D
解析: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第3.2.2条

第9题:

变配电所中,6~10kV母线的分段处,当属于下列哪些情况时可装设隔离开关或隔离触头?()
(A)事故时手动切换电源能满足要求
(B)不需要带负荷操作
(C)继电保护或自动装置无要求
(D)出线回路较少


答案:B,C
解析:
依据:《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1994)第3.2.5条,其中选项B应改为“不需带负荷操作”,否则即为单选题了。

第10题:

10kV及以下配电所,变电所架空进、出线上的避雷器回器中()

A.应装设隔离开关; B可不装设隔离开关; C.严禁装设隔离开关; D.不应装设隔离开关。

答案:B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