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钢瓶超装,停液氯液下泵,关闭(),打开贮槽()、钢瓶角阀,卸

题目

发生钢瓶超装,停液氯液下泵,关闭(),打开贮槽()、钢瓶角阀,卸至规定重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液氯钢瓶因超装,升温引起钢瓶爆炸,属于( )。

A.化学性爆炸

B.简单分解爆炸

C.复分解爆炸

D.物理性爆炸


正确答案:D

第2题:

卸瓶:充装量严格执行(),严禁(),钢瓶充装到规定值后,先关闭钢瓶角阀再关闭充装角阀,打开抽空角阀抽空充装管内氯气,至负压为止。卸下紫铜管并试漏,装上钢瓶角阀小六角螺母和安全帽,挂上()。


正确答案:计划单数量;超装;标签

第3题:

当充装使用的专用卡具有缺陷发生泄漏时,应主要采取哪些措施()。

A、速停磁力泵,开启风机抽空

B、戴好防护用品并迅速关闭充装阀及液氯钢瓶角阀

C、系统抽空处理完毕后更换卡具或修复卡具

D、立即撤离


标准答案:ABC

第4题:

某用户甲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该用户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它防倒罐装置,负责充装钢瓶的工人在充装液氯前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相继钢瓶爆炸。该事故直接原因()

  • A、用户对钢瓶内的氯化石蜡说明,形成事故隐患
  • B、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前未按规定检查和清理,就进行充装作业
  • C、用户方的钢瓶缺少必要的防倒灌设施
  • D、属于特殊情况

正确答案:A,B,C

第5题:

包装岗位任务将贮槽内的液氯按要求充装至液氯钢瓶或槽车内;维护保养()。


正确答案:液氯磁力泵

第6题:

LNG钢瓶充装完毕前的操作包括()。

  • A、关闭进液阀
  • B、充装台阀前置换
  • C、LNG钢瓶预冷
  • D、开启进液阀
  • E、LNG钢瓶进液

正确答案:B,C,E

第7题:

写出液氯钢瓶超装后的处理办法?


正确答案: 钢瓶超装后,利用负压抽至尾氯系统,如超装过多的液氯可采取倒瓶法,即用一只空瓶放在满瓶的磅秤下方,然后将紫铜管接满瓶的下瓶嘴,另一端接空瓶的下瓶嘴,再在空瓶的上瓶嘴接负压管抽吸。

第8题:

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造成该工段414㎡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爆炸后氯气扩散7㎞,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事故共导致千余人氯气中毒,数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若干。经调查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用户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该用户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止逆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而且在送来此钢瓶时也未向充装单位声明情况。负责充装钢瓶的液氯工段工人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钢瓶相继爆炸。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没有事故应急预案。根据上述描述,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单位安全管理不严

B.用户方违章造成液氯钢瓶内混入氯化石蜡

C.厂方没有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


正确答案:B

第9题: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液氯钢瓶在起吊与装车前,必须拧紧易熔塞,戴好瓶帽,防震圈。
  • B、液氯钢瓶的充装系数为1.25Kg/L,严禁超装,如有超装应采用倒瓶或抽气处理,严禁超装的液氯钢瓶出厂。
  • C、液氯钢瓶应堆放在太阳直射与通风叫通畅的地方。

正确答案:C

第10题:

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X年夏末秋初,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使该工段41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爆炸后氯气扩散7公里,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事故共导致千余人氯气中毒,数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若干。 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用户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由于该用户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液氯钢瓶中,这属于违章行为。而且在送来此钢瓶时也未向充装单位声明情况,留下重大事故隐患。 负责充装钢瓶的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钢瓶相继爆炸,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 经调查: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当地政府和化工厂均没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 1、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根据《安全生产法》,试提出处理建议? 3、试提出防范措施?


正确答案:1、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
(1)用户方违章在液氯钢瓶内混入氯化石蜡,且未向充装方说明此情况,形成事故隐患;
(2)充装方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前未按规定检查和清理液氯钢瓶,就进行充装作业,致使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剧烈化学反应,钢瓶内压剧增导致爆炸,又引起周围装有液氯的钢瓶爆炸。
物的不安全状态,钢瓶内被倒灌有氯化石蜡。
间接原因:
(1)用户方的生产设施存在缺陷(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
(2)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
(3)双方企业对员工都没有进行充分的教育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
(4)单位安全管理不足,员工违章操作严重;
(5)电化厂选址不当,建在居民区都是不符合有关安全规定要求的,审批部门监管不力;
(6)政府和厂方也没有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
2、根据《安全生产法》,试提出处理建议:
电化厂为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根据《安全生产法》第80、82、85条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59条的有关规定,追究该厂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追究该厂相关负责人、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
3、试提出防范措施:
(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化工厂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检查;
(2)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加强化工厂安全管理,包括建立及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其他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并教育、督促所有从业人员严格执行;
(3)双方单位应当对有缺陷的生产设施进行整改,消除这一事故隐患;
(4)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加强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5)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电化厂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进行搬迁,远离市区和居民区等人口密切区。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