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题目

简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氯气中毒后的现场急救措施。


正确答案:(1)皮肤接触:脱去(祛除)污染的衣物,立即用大量清水彻底清洗l5分钟以上。若有灼伤送医院处理。 (2)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皮,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15分钟以上,然后就医治疗。 (3)吸入中毒:轻度中毒,迅速脱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畅通。中度中毒,有呼吸困难现象,立即输氧,并送医院治疗。重度中毒,窒息与昏迷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与强制供氧,在不影响救生的前提下送医院抢救。 注意事项:在有毒区域佩戴呼吸器救人与作业时不得将呼吸面罩摘下换气,防止中毒。

第2题:

简述氯气的理化性质。


正确答案:氯气为黄绿色有刺激性味的气体。气态相对密度(空气=1)为2.48(比空气重),液态相对密度(水=1)为1.47(比水重)。氯气易溶于水和碱溶液。液氯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扩大约400倍。氯气是强氧化剂,本身不燃,能助燃。在日光条件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氯气能与乙炔、乙醚等大多数有机物和松节油、氨、金属粉末等物质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具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氯气毒性强,对眼、呼吸系统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心跳骤停。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粘膜刺激症状,眼红、流泪、咳嗽;中度者出现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症状表现,胸痛、头痛、恶心、较重干咳、呼吸及脉搏增快,可有轻度紫绀等;重度者出现肺水肿,并可导致昏迷和休克。氯气在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1mg/m3。氯气通过降温或加压以液态形式进行储存和运输,即为液氯。

第3题:

简述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正确答案: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是: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俗称烧碱、苛性钠。它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热,在空气中很容易吸湿而潮解,也吸收空气中的CO2而使其表面生成碳酸钠。

第4题:

简述氯气中毒的现场急救措施。


正确答案: 1)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衣服,用清水冲洗全身(包括双眼)。保持呼吸道通畅,静卧保暖。
2)对症治疗:
①对出现肺水肿、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氧疗,进行人工呼吸;
②呼吸、心跳停止的必须立即行心肺脑复苏。

第5题:

简述氢气和氯气的纯度对合成的影响。


正确答案: 氯化氢合成所用的原料氢气和氯气必须符合工艺要求。如果氢气纯度低,氢气中必含有较多的空气和水分。氯气纯度低必定含有较多的空气和水分。当氢气中含氧量达到5%则形成氢气和氧气的爆炸性混合物,当氯气中含氧量达到5%时,则形成氯气和氧气爆炸性混合物,不利于安全生产。氢气和氯气含水量较少,会促进氢气和氯气合成反应,但水分过高,会造成合成炉等设备腐蚀,堵塞管路。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原料气纯度将直接影响合成配比和冷却脱水的氯化氢纯度,降低石墨冷却器传热系数,最终影响到VC合成和精馏效率,造成精馏尾气放空惰性气体量和含氯乙烯与乙炔排放量增加。

第6题:

在学习氯气的相关性质时,学习完物理性质教师没有马上学习化学性质,而是以快问快答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氯气物理性质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即时表现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

C.作业评价

D.成长纪录档案袋评价

答案:A
解析:
这种形式属于即时表现评价中的课堂提问交流,即在讲授过一定段落以后,教师通过提问交流的方法了解学生知识的建构情况,及时调节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难度,进行拓展或补缺。

第7题:

简述氯气泄漏事故的特点和处置措施。


正确答案: 事故特点:
(一)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液氯泄漏后体积迅速扩大,随风或向低洼处漂移,形成大面积染毒区。
(二)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氯气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途径侵入人体,导致中毒,造成伤亡。
(三)污染环境,洗消困难。大量氯气泄漏,严重污染空气、地表及水体,并易滞留在下水道、沟渠、低洼地等处,不易扩散,全面、彻底洗消困难,如处理不当将在较长时间内危害生态环境。
处置措施:
(一)侦察检测。
1、通过询问、侦察、检测、监测等方法,以及测定风力和风向,掌握泄漏区域气体浓度和扩散方向。
2、查明遇险人员数量、位置和营救路线。
3、查明泄漏容器储量、泄漏部位、泄漏强度,以及安全阀、紧急切断阀、液位计、液相管、气相管、罐体等情况。
4、查明泄漏区域内是否有能与氯气发生剧烈反应的危险化学品情况。
5、查明储罐区储罐数量和总储存量、泄漏罐储存量和邻近罐储存量,以及管线、沟渠、下水道布局走向。
6、了解事故单位已经采取的处置措施、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及运行、先期疏散抢救人员等情况。
7、查明拟定警戒区内的单位情况、人员数量、地形地物、交通道路等情况。
8、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和给水方式。
9、分析评估泄漏扩散的范围、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危险因素及其后果、现场及周边污染等情况。
(二)警戒疏散。
1、疏散泄漏区域和扩散可能波及范围内的无关人员。
2、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并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特别是重危区的人员、车辆和物资,进行安全检查,做好记录。
3、根据动态检测结果,适时调整警戒范围。
(三)安全防护。进入重危区的人员必须实施一级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现场作业人员的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二级。
(四)生命救助。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进入重危区和轻危区。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遇险人员疏散、转移至安全*区。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移交医疗急救部门进行救治。
(五)技术支持。组织事故单位和石油化工、气象、环保、卫生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判断事故状况,提供技术支持,制订抢险救援方案,并参加配合抢险救援行动。
(六)转移危险物品。对事故现场和可能扩散区域内能够与氯气发生化学反应的乙炔、氢气等危险化学品和易燃可燃物体,能转移的立即转移,难以转移的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防止发生激烈反应或爆炸。
(七)现场供水。制订供水方案,选定水源,选用可靠高效的供水车辆和装备,采取合理的供水方式和方法,保证消防用水量。
(八)稀释降毒。
1、启用事故单位喷淋泵等固定、半固定消防设施。
2、以泄漏点为中心,在储罐、容器的四周设置水幕或喷雾水枪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
3、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气体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4、稀释不宜使用直流水,以节约用水、增强稀释降毒效果。
(九)关阀堵漏。
1、生产装置或管道发生泄漏、阀门尚未损坏时,可协助技术人员或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喷雾水枪掩护,关闭阀门,制止泄漏。
2、罐体、管道、阀门、法兰泄漏,采取相应的堵漏方法实施堵漏。
(十)输转倒罐。不能有效堵漏时,应控制减少泄漏量,采取烃泵倒罐、惰性气体置换、压力差倒罐等方法将其导入其他容器或储罐。
(十一)化学中和。储罐、容器壁发生小量泄漏,可在消防车水罐中加入碳酸氢钠、氢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向罐体、容器喷射,以减轻危害。也可将泄漏的氯气导入碳酸氢钠等碱性溶液中,加入等容量的次氯酸钠进行中和,形成无危害或微毒废水。
(十二)浸泡水解。运输途中体积较小的液氯钢瓶发生损坏或废旧钢瓶发生泄漏,又无法制止外泄时,可将钢瓶浸入氢氧化钙等碱性溶液中进行中和,也可将钢瓶浸入水中稀释降毒,做好后续处理工作。要严防流入河流、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防止造成污染。
(十三)洗消处理。
1、在危险区和安全*区交界处设置洗消站。
2、洗消对象。轻度、中度、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前必须进行洗消,现场参与抢险人员和救援器材装备在救援行动结束后要全部进行洗消。
3、洗消方法:
①化学消毒法:用碳酸氢钠、氢氧化钙、氨水等碱性溶液喷洒在染毒区域或受污染物体表面,进行化学中和,形成无毒或低毒物质。
②物理消毒法:用吸附垫、活性炭等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吸附回收后转移处理。
③简易排毒法:对染毒空气可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或用水驱动排烟机吹散降毒,也可对污染区实施暂时封闭,依靠日晒、雨淋、通风等自然条件使有毒物质消失。
4、洗消和处置用水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检测,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十四)现场清理。
1、用喷雾水、蒸气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气)。
2、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
3、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第8题:

简述毒性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其毒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1)溶解性。 毒性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越容易引起中毒。因为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水分,易溶于水的毒性物质易被人体组织吸收。 (2)挥发性。 毒性物质的挥发速度越快,越容易引起中毒。这是由于毒性物质挥发所产生的有毒蒸气易通过人的呼吸道进入体内,造成呼吸中毒。人处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中的时间越长,越易中毒,且中毒程度越严重。 (3)颗粒细度。 固体毒性物质的颗粒越小,越易使人中毒。因为细小粉末容易穿透包装随空气的流动而扩散,特别是包装破损时更易被人吸入。不仅如此,小颗粒的毒物易被动物体吸收。 (4)气温。 气温越高则挥发性毒性物质蒸发越快,可使空气中有毒蒸气的浓度增大。同时,潮湿季节,人的皮肤,毛孔扩张,排汗多,血液循环加快,更容易使人中毒。

第9题:

简述液晶材料的物理性质对显示性能的影响。


正确答案:弹性常数和旋转的粘度决定着液晶的响应时间和阈值电压的主要因数;介电各向异性决定着液晶在电场下是p型还是n型的特性,大的介电常数可以降低阈值电压;光学各向异性决定着液晶的光学性质;阈值电压决定着在低功耗下的工作范围。

第10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气有毒、具有氧化性,这些是氯气的化学性质
  • B、氮气密度比空气稍小、很稳定,这些是氮气的物理性质
  • C、氯气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D、任何发热发光的现象都叫燃烧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