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题目

请简述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范长江是我国著名记者、报刊活动家、新闻工作领导人,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2)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行程4000余里。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
(3)1937年初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讯后被编集成册,名为《塞上行》。
(4)1938年3月和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5)1947年任新华社陕北分队队长,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建国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范长江、邓拓为例,论述新闻作品研究者具备广博知识素养的重要性?
新闻工作以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报道范围的广泛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使新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我党优秀的新闻战士范长江、邓拓,就是这方面的榜样。范长江涉猎广泛,博古通今,他的有关中国西北角的通讯报道,内容涉及旧中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教育、民风民俗的各个方面,几乎囊括了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全部,具体形象地反映了政治之黑暗,吏治之龌龊,灾祸之蔓延,民生之艰苦,构成了一幅旧西北极其形象的图画。
邓拓也可谓博学多才,论历史,他是有名的明清史专家,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学部委员。23岁时就发表了专著《中国救荒史》;论新闻,他25岁当晋察冀日报社社长,30多岁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是著名的记者、编辑、政论家;论文学,他是诗人、散文家;他还是书法家、金石鉴赏家;他掌握了两门外语,翻译过长篇小说。因此说,作为新闻作品研究者,除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和专业知识外,丰富的社会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政治经济知识、法制知识、历史地理知识、哲学、文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应在学习掌握之列,范围越广越好。同时,新闻作品研究者要有广泛的兴趣,对新知识、新事物有高度的敏感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只有这样,在分析、研究新闻作品时,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而孤陋寡闻、知识浅薄的研究者,在分析、研究这样的新闻作品时,难免会产生井底之蛙的拙见。

第2题:

范长江的新闻活动经历。


正确答案: 范长江,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行程4000余里。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
1936年夏回天津后,成为《大公报》的正式记者。1937年初西安事变采访后,又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讯后编集成册,名为《塞上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奔赴卢沟桥、保定、淞沪、南京、武汉;1938年又深入淮北战场,写下许多战地通讯。3年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撰写70多万字的通讯。1938年3月和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0月脱离《大公报》,1939年初与胡愈之等创立“国际新闻社”。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香港参与创办中共海外机关报《华商报》。
1942年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任新华社华中分社、《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1946年任中共南京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兼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1947年任新华社陕北分队队长,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1949年至1952年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1952年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1956年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文革中受到迫害,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不幸逝世。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第3题:

“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新闻定义的提出者是()

A.范长江

B..陆定一

C..邵飘萍


正确答案:B

第4题:

请简述新闻早晚报的订制方法。


正确答案: (1)短信:编辑短信8000发送到10658000,收到Push链接,订购WAP版本;编辑短信CXP发送到10658000,订购彩信版本;
(2)WAP:登陆移动梦网点击“中国手机报”;
(3)接收到“中国手机报”营销PUSH后登陆进行订购;
(4)彩信:编辑彩信CXP发送到10658000,订购彩信版本;
(5)WWW:客户在网页输入订购手机号,收到短信后,回复确认订购彩信版本。

第5题:

新闻传播行为“三要素说”(事实、新闻报道者和新闻接受者)的提出者是()。

  • A、王中
  • B、甘惜分
  • C、邓拓
  • D、范长江

正确答案:A

第6题:

范长江给“新闻”下的定义属于()。

  • A、报道说
  • B、手段说
  • C、信息说
  • D、事实说

正确答案:D

第7题:

范长江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新闻通讯代表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 范长江(1909~1970年)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8岁时曾作为贺龙部队的战士参加过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流浪于粤、闽、赣、皖间。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九·一八”事变后看清了国民党不抵抗的反动本质而愤然离去。
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3年毅然走出北大书斋,参加了“辽吉黑抗日义勇军后援会”,到前线运送抗敌物资,并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投寄了许多前线通讯,引起了各报的注意。1934年他来到南昌,阅读了国民党缴获的苏区出版的小册子,开始对共产党有所认识。1935年他被《大公报》发表。这些施行通讯揭露了西北地区的敝政,透露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轰却。后来报馆将这些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连出7版仍然畅销。范长江因此一举成名,被《大公报》聘为正式记者。1936年8月他赴内蒙、宁夏采访,又写了大量施行通讯。西安事变爆发后,范长江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西安了解事实真相,后经周恩来介绍赴延安采访,曾同毛泽东彻夜长谈。毛泽东向他介绍了十年内战的经过,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使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写的《陕北之行》一文,向国统区人民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和共产党的政策,在全国报界有很大影响。后来报馆将他这篇文章和在内蒙、宁夏写的通讯辑为《塞上行》一书出版。此书与《中国的西北角》。成了范长江新闻通讯的代表作。
1938年3月,范长江在汉口发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记者,出版了《新闻记者》杂志。同年5月宣布脱离《大公报》,与胡愈之等人创办了国际新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去香港,参与了《华商报》的创办和领导工作。1942年香港沦陷后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的社长、中共面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建国后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0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范长江是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人材。他生前已成为革命新闻记者学习的榜样,他死后永远值得人们怀念,他的遗著至今仍是新闻记者学习的好教材。

第8题:

请简述杰弗逊新闻思想的贡献。


参考答案:杰弗逊主要新闻思想:1、率先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自由立法。2、正确指出了新闻自由在行使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3、深刻阐述了新闻自由对探索真理的意义。

第9题:

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简述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正确答案: (1)范长江是我国著名记者、报刊活动家、新闻工作领导人,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2)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行程4000余里。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
(3)1937年初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讯后被编集成册,名为《塞上行》。
(4)1938年3月和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5)1947年任新华社陕北分队队长,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建国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