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个日产淡水200立方米的电渗析海水淡化站是()年建成的。A、1981B、1988C、1997D、2008

题目

我国第一个日产淡水200立方米的电渗析海水淡化站是()年建成的。

  • A、1981
  • B、1988
  • C、1997
  • D、2008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水资源短缺,50多个沿海城市有40多个严重缺水,海岛、苦咸内陆地区也急需淡水资源。解决水资源不足难题,要节流也要开源,海水淡化就是一个开源的好途径。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淡水,向大海要水喝,是我们的现实选择之一。更何况,淡化海水不淹地、不移民、不争水、不受气候变化影响,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自上世纪60年代,经过多年努力,虽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但仍存在一些瓶颈,包括海水淡化成本高、工程化应用还不够、一些地方水资源利用观念有待转变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海水淡化是我国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必要途径
B.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及水资源观念等亟待改进
C.结合我国国情,海水淡化优势颇多
D.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困难重重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接着提出解决对策“海水淡化”,后文介绍海水淡化是我们的现实选择及其优势,尾句介绍我国海水淡化所面临的问题。文段为“分—总”结构,尾句是主旨句,强调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还存在一些瓶颈。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第2题:

全球淡水告急!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危机的出路之一。到目前为止,海水淡化的方法有20多种,下面几种方法中哪一个最“物美价廉”、“经济合算”?()

  • A、蒸馏法
  • B、电渗析法
  • C、反渗透法
  • D、真空蒸馏法

正确答案:D

第3题:

把海水加热,使之变成蒸汽,再将蒸汽冷却,回收得到淡水,其方法是()。

A.蒸馏法

B.反渗透法

C.电渗析法

D.冷冻淡化法


参考答案:A

第4题:

1997年10月,中国在何地建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反渗透海水淡化站?


正确答案: 在浙江舟山建成。该淡化站日产淡水500吨,淡化水符合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5题:

在海水淡化方面,我国主要采用()。

  • A、电渗析方法
  • B、蒸馏法
  • C、太阳能蒸馏法
  • D、反渗析方法

正确答案:A,B,D

第6题:

海水经过海水淡化技术的处理可变成淡水,而海水的量是及其巨大的。因此,无须节约使用淡水资源。最能质疑上述结论的是( )

A. 近海海水的污染比较严重
B. 海水淡化成本高昂
C. 冰川水储量巨大,可替代海水淡化
D. 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是恒定的

答案:D
解析:
本题论点是无须节约使用淡水资源,而论据是海水可以转化为淡水,而且海水量及其巨大。该题的重点是强调海水量大,所以可以不用节约。D项说,水资源的总量是恒定的,不管什么形式的,用了就会减少,反驳观点,所以属于质疑的。A项,海水污染严重,没讲到要不要节约和水量的问题,论题不一致排除。B项是干扰项最强的,成本高不代表就不去转化使用,人需要水即使高成本也要使用。C项说冰川巨大,可以代替海水,这是一个加强项,不选。

第7题:

我国第一个电渗析海水淡化站在何时何地建成?


正确答案: 1981年6月我国在西沙永兴岛建成第一个电渗析海水淡化站。

第8题:

我国淡水资源日益短缺,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但海水资源却很丰富,海水淡化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和海水淡化产业专项规划等政策已陆续出台,其中“加快海水利用装备产品自主制造的步伐”和“推进海水淡化材料国产化”等将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
C.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前景
D.海水淡化政策支持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指出“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然后用转折词“但”引出“海水淡化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之后用各项“政策”进一步佐证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文段是“总—分”结构,主旨句是“海水淡化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第9题:

1981年6月,我国第一个海水淡化站在哪里建立?采用什么原理?


正确答案:我国第一个海水淡化站在西沙永兴岛建成。该淡化站采用电渗析原理。

第10题:

主要的海水淡化技术有蒸馏法、反渗透法和电渗析法。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