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一词,古代也做“青襟”,是人常穿的衣服,故“青衿”代指:()A、读书人B、平民C、妇女D、道士

题目

“青衿”一词,古代也做“青襟”,是人常穿的衣服,故“青衿”代指:()

  • A、读书人
  • B、平民
  • C、妇女
  • D、道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演出队共128人,第1~3人穿白色衣服,4~5人穿黄色衣服,6~10人穿蓝色衣服, 11~14人穿紫色衣服,15~17人穿白色衣服,18~19人穿黄色衣服……如此循环,则该 演出队穿紫色衣服的共有多少人?( )

A. 30
B. 32
C. 34
D. 36

答案:D
解析:
由题意可知,队伍从头到尾按照3人白衣、2人黄衣、5人蓝衣、4人紫衣、3人白衣、2人黄衣......的循环顺序站队,则一个循环周期的人数为3 + 2 + 5 + 4=14,则128÷14 = 9……2,即9个周期余2人,所余的2个人中,没有穿紫色衣服的人,则该队穿紫色衣服的共有4X9 = 36人。

第2题:

下列关于古代服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南朝刘宋以来,官民都戴乌纱帽,到清朝只有官员才戴乌纱帽
B. “青衣”指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多用为婢女、侍童的代称
C. “青衿”借指学子,明清时期亦指秀才
D. “纨绔”指古代贵家子弟所穿的细絹裤,引申以称富贵人家的子弟

答案:A
解析:
A项错误,自南朝刘宋以来,乌纱帽便在民间流行,无论官民,不分贫富, 都戴乌纱帽。至明初,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虽然清朝时已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为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于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代称,由此可知A项错误。其他三项均正确,故答案为A。

第3题:

诗中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衿是古时学子的服装,“衿”指的是衣服上的()部分?


参考答案:领子

第4题:

隋唐时代的平民穿()颜色的衣服。

  • A、紫色
  • B、白色
  • C、青色
  • D、黑色

正确答案:B

第5题: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 B、专制制度的松弛
  • C、市民阶层的兴起
  • D、社会风尚的变化

正确答案:D

第6题:

青衿:读书人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青衿”古代指“读书人”,二者属于全同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南冠”是俘虏的代称,“南冠”与“囚犯”属于全同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因此,选择A选项。B项,“浮屠”是指佛塔,“寺庙”是一种佛教建筑,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C项,“春蚕”一般形容有“奉献”精神的人,二者属于象征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袍泽”是指军中的同事,而同事不一定是“官员”,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第7题:

古代读书人读的“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

  • A、《韩非子》
  • B、《道德经》
  • C、《孟子》

正确答案:C

第8题:

青衿:读书人

A.南冠:囚犯
B.浮屠:寺庙
C.春蚕:奉献
D.袍泽:官员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青衿”古代指“读书人”,二者属于全同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南冠”是俘虏的代称,“南冠”与“囚犯”属于全同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因此,选择A选项。B项,“浮屠”是指佛塔,“寺庙”是一种佛教建筑,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C项,“春蚕”一般形容有“奉献”精神的人,二者属于象征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袍泽”是指军中的同事,而同事不一定是“官员”,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第9题:

“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中“青衿之岁”指()

  • A、年幼之时
  • B、求学之时
  • C、患病之时
  • D、白首之时

正确答案:B

第10题:

“所有爱斯基摩土著人都是穿黑衣服的;所有北婆罗洲土著人都是穿白衣服的;没有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H是穿白衣服的。”基于以上事实,下列哪个命题必真()。

  • A、H是北婆罗洲土著人
  • B、H不是爱斯基摩土著人
  • C、H是爱斯基摩土著人
  • D、H既不是爱斯基摩土著人,也不是北婆罗洲土著人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