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魔王是一个自由者,不皈依道教,也不皈依佛教。

题目

牛魔王是一个自由者,不皈依道教,也不皈依佛教。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皈依文凭皈依者去世时,该文凭应否烧化或置亡人身上?


正确答案:此二法任择其一,俱无不可。

第2题:

专施慈善,戒身不杀,戒心不贪,但不念佛也不皈依佛,并且不崇奉天神等教,亦能成正果否?


正确答案:当得不究竟之人天小果。

第3题:

皈依道教有什么途径?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便有道教居士的称呼。清·赵翼〈陔余丛考〉卷36引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居士之号起於商周之际。佛教初起时是一种对抗印度的正统宗教婆罗门教的,它被後人称之为「沙门思潮」。沙门就是出家人。所以佛教开始时是实行出家制度的。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皈依佛法但不出家的人士,称为居士。比如著名的佛教理论家维摩诘,就是居士。佛教传入中国后,也渐渐出现了中国本身的居士。特别是禅宗、净土宗的传播,吸引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和其他受到俗务绊身的人士信仰佛教,由此大大增加了佛教居士的数量。全真派起于金代。王重阳创道时抛弃家庭,他收的徒弟如马钰等七子也都出家。因此全真派一开始便实行出家制度。后来在全真教中也出现了皈依而不出家的人士,称为居士。正一派因为只要受箓,便是正式弟子,出家与否不作硬性规定,也就不需要特别指明在家出家的分别。现在一般将在家的道教徒泛称为居士。拜师是道教中常见的授徒方式,它所确定是入道者与直接授予他道法的道士之间的关系。师徒授受是道门常见的一项基本制度。一般来说,修道者都要投拜名师,以为学道进业的前提。凡道法的授受,都是由师传弟子。历史上有「法不传六耳」之说,足见拜师对於道法传承的重大意义。早期道教尚未普遍建立授箓制度,投名师不仅确定著本人与师傅的关系,而事实上是入道的开始,所以十分慎重。早期的道经出世,都有得之者四十年才能再传他人的规定,所以拜师与收徒都是极其严肃极其庄重的事。以後正一、全真都形成了规范的拜师制度。正一派的拜师是受箓的前提之一。一般来说,正一派道士必须先拜师入道,随师学习经戒,师父在此期间,一方面教授有关知识、道法,一方面观察其言行,品行无亏者才能举荐他受箓。《全真清规》首列《指蒙规式》,称「大凡初真童蒙出家,寻问名师,然後投礼。既然出家,听从师训,长必成人。」同时对师尊来说,则必须考察其人品行,合格者才能收下。

第4题:

皈依三宝之后,戒律中为何规定不能皈依外道?这是不是因为佛教太缺人了?你有什么体会?


正确答案: 看三界众生非常可怜,他们寻找的解脱之路唯一佛陀才有;而佛陀的解脱真理,在佛法中可以出现;佛法的内容,唯一僧众可以接受,有闻思修行的机会。所以,如果皈依三宝,今生会快乐,来世也会快乐,最终可以获得解脱。就像是一个好老师,父母会放心把孩子交给他,不愿孩子被坏老师带坏了,因此,以真理为标准的话,皈依三宝后不能皈依外道的原因就在于此。并不是我们佛教太缺人了,你皈依以后,一定要把你关在里面不让出去。其实你想出去完全可以,不过你的前途令人堪忧。一旦皈依了三宝,就有了生生世世快乐的开端,但若今天皈依,明天又开始背叛,这对佛教来讲没什么损失,可对你而言还是非常可惜。所以佛经中制定了皈依戒的要求,如果你今天皈依佛陀,明天又到外道殿堂里杀鱼宰鸡供养天神,这没有多大意义。

第5题:

有人说“我只皈依显宗,不皈依密宗”,或“我只皈依上师不皈依普通的出家人”,这种说法合理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合理。如果你真正皈依了显宗,密宗已经包括在里面了,因为显密都包括在大乘当中,你在皈依大乘佛法的时候,间接上已经皈依了密宗。所以,皈依显宗与皈依密宗并不矛盾,只不过有些人对皈依的概念根本不懂,认为只皈依显宗而不皈依密宗,只皈依密宗而不皈依显宗,只皈依上师而不皈依三宝,有各种各样的谬论。所以,希望大家擦亮慧眼,真正看清楚皈依的涵义。

第6题:

有已皈依三宝而不素食,和有素食尚未皈依的人很多,这种人们能说正信者吗?


正确答案:皈依三宝不吃素,是信行不能合一。可以习吃三净肉,以便渐渐断绝,若单吃素不皈依,便不能说正信,因各种外道,亦多有素食者。

第7题:

在无讲经道场之地方,欲度化未生信仰者,当采取何种步骤,使其皈依佛教?


正确答案: 识字之人,赠以初机浅近之小册;不识字者,与讲因果及知苦求乐之法;能观机以书以言,契其心理,其收效不减于讲经。

第8题:

世间皈依、小乘皈依、大乘皈依在时间和发心上有什么差别?如果别人问你是哪一种皈依,你会怎么回答?


正确答案: 小乘的皈依只是“有生之年”,大乘的皈依是“乃至菩提果之间”,世间皈依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小乘皈依是指自己特别害怕轮回的痛苦,为了从中获得解脱而在有生之年皈依三宝,这种皈依一定要具足出离心;大乘皈依是指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可怜众生,自己发愿要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世间皈依是为了躲避一些暂时的怖畏。

第9题:

举行皈依仪式、取得皈依证就算皈依吗?


正确答案: 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信念深处的皈依,按律举行受戒仪式,取得三宝弟子的资格,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皈依。这种受戒皈依的传戒师和受戒者若符合佛律的规定,当然无可非议。若不符合戒规,受戒者思想上没有正信,那么这种皈依当然是无效的。皈依证真假难分,不足以证明持证者的思想信念和戒行。

第10题:

什么叫皈依佛教?


正确答案: 皈依佛教有两种皈依法:
一种是受戒皈依;
一种是信念皈依。
受戒皈依就是皈依者寻找一个懂得戒律、自身受过相应的戒且保持戒行清净的戒师,按律部的仪轨,请求传戒。
信念皈依就是经过学习,对佛法产生信念,立志皈依三宝,并按皈依要求行事。
若无坚定的信念,不坚持三皈五戒和十善戒,只参加受戒仪式,从形式上取得一个三宝弟子的“资格”,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弟子。何况,现在有很多戒行不清净的传戒者,不按戒规行事,搞所谓“遥控传戒”、“卖皈依证”等。还有进行违法活动的江湖骗子也不少,皈依者必须当心上当受骗。
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上的皈依,信念上的皈依。这种皈依表面虽然没有皈依的标志,也不搞什么形式,但只要信念和思想行为符合佛法的标准,就是真正的皈依弟子。
皈依的前提是对佛法有所了解,并产生正确的信念,立志以佛、菩萨为做人的榜样,以佛法为行为准则,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