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

题目

孙中山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他说的是()

  • A、七国之乱
  • B、胡惟庸案
  • C、太平天国
  • D、义和团运动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人认为,教学主要解决如何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问题,这种观点属于教学过程本质中的( )

A、教学发展说
B、教学认知说
C、实践认识说
D、教学交往说

答案:B
解析:

第2题:

孙中山说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後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这段材料

A.主张将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结合起来
B.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民权主义
C.指出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D.认为太平天国领导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答案:A,B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正确分析】试题摘自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在同盟会员饯别会上发表的演讲。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缺少民权主义,定都南京后领导集团中互相争做皇帝,而当时“来赞成革命的人,十人之中,差不多有六七人是有一种帝王思想的”。因此,为了继承太平天国革命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传统,同时批判英雄们的皇帝思想,“便揭出民权主义来建设共和国家”,“免去争皇帝的战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干扰分析】C选项讲的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D选项讲的是太平天国领导者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不足,两项都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但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第3题:

下列句子含有代词“之”的句子有()

A、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爱共叔段,欲立之。

D、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参考答案:BCD

第4题:

“四弊二病”之“四弊”不包括()

  • A、不知有国家
  • B、不知有民族
  • C、不知有群体
  • D、不知有今务

正确答案:D

第5题: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说:“中华民族者,世界最古之民族,世界最大之民族,世界最文明之民族,也是世界最()之民族。

  • A、和平
  • B、团结
  • C、大同化力
  • D、富强

正确答案:C

第6题: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被孙中山解释为“三民主义”,具体指(??)

A.民族、民主、民权
B.民主、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民生
D.民主、民族、民生

答案:C
解析:
点拨:本题考查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内容。应试解难:“三民主义”是指民族、民权、民生,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第7题:

梁启超认为旧史学的四弊二病中的四弊不包括()。

  • A、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 B、知有群体而不知有个人
  • C、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 D、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正确答案:B

第8题: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


正确答案:
(3)暂且知道一时之间不(让饥民)变成盗贼,却不知道(饥民成为厢兵会)一辈子骄横懒惰白吃饭。

第9题:

有人说:“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又说“书有六要”,不知何指?


正确答案: “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和“书有六要”,是朱履贞《书学捷要》提出来的。“大要”的一言就是:“笔方势圆。”什么叫“笔方势圆”呢?他解释说:“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论述虽说精彩,但把方折之势归之于“指”的功效,未免美中不足。我们知道,“指”的作用是执笔,而不是运,把“指”和“臂腕”的作用连在一起来谈,看来是似欠妥当的。然而,他在接下来的阐发中,却又是很具精到见解的:“故书之精能,谓之遒媚,盖不方则不遒,不圆则不媚也。书贵峭劲,峭劲者,书之风神骨格也。书贵圆活,圆活者,书之态度流丽也。”很是被他发挥得妙。
至于“书有六要”说法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且听他道来:“一气质。人享天地之气,有今古之殊,而淳漓因之;有贵贱之分,而厚薄定焉。二天资。有生而能之,有学而不成,故笔资挺秀秾粹者,则为学易;若笔性笨钝枯索者,则造就不易。三得法。学书先究执笔,张长史传颜鲁公十二笔法,其最要云:‘第一执笔,务得圆转,毋使拘挛。’四临摹。学书须求古帖墨迹,抚摹研究,悉得其用笔之意,则字有师承,工夫易进。五用功。古人以书法称者,不特气质、天资、得法、临摹而已,而功夫之深,更非后人所及。伯英学书,池水尽墨;元常居则画地,卧则画席,如厕忘返,拊膺尽青;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若此之类,不可枚举。而后名播当时,书传后世。六识鉴。学书先立志向,详审古今书法,是非灼然,方有进步。”认为只有“六要俱备,方能成家”。如果“六要”各有缺失,其不足就是:“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历有限。天资劣,则为学艰,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功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古今,胸无成见。”从正面说到反面,交待可说是够详尽的了。另外,从“六要”的顺序看,他把“气质”、“天资”放在前面。把“得法”、“临摹”放在中间,把“功力”、“识鉴”放在最后,也是颇经斟酌而代表了他的思想倾向的。

第10题: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民族、民权、民生。


正确答案: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