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

题目

“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 B、19世纪末期
  • C、20世纪初期
  • D、20世纪中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則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嗟夫!所陟卑者其所视不远,游五都之市,见美服而求之,忘其身之未称也,又但以当前者为至美。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败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曰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嬈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民报发刊词》孙文1905年11月
请回答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1)是否推翻清政府。改良派一直认为满族在入主中原后的200多年里,早已经和汉族同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否认民族歧视的存在,认为在法律上已经实现了民族平等。尤其是对康熙朝开创的盛世倍加推崇,而且对清末实行的“预备立宪”表示欢迎。革命派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清朝统治者一直在实行民族高压,而且对清政府对外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极为不满,希望将满族赶出中国,认为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革命派清醒地认识到,清末进行的立宪和新政不过是披着立宪的外衣,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是否建立共和政体。改良派反对建立所谓的共和体制,他们认为中国人的国民素质达不到建立共和所需的条件,盲目地将统治权交给国民,会出现国家的混乱,进而回到专制。建立共和是革命党人的奋斗目标,他们认为共和体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是符合中国人的,况且有其他国家成功的范例可以提供参考。革命派在提倡共和体制的同时,给出了普及国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和革命的方式来传播这种精神,走一条从军政到约法再到宪政的共和之路。
(3)是否进行社会革命。关于这点争论主要集中在,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平衡,改良派以为中国的贫富分化不明显,缺乏抵御外国资本的大资本家,如果再将其强行分给底层不开化的民众,势必使情况更加恶化。而革命派恰恰认为,贫富分化不严重,才有利于进行社会革命,他们认为是财富分配的不合理造成了社会经济组织的不合理。
(4)革命的方式问题。改良派认为通过暴力手段进行革命,势必引起混乱局面,帝国主义还会乘机进行瓜分。而革命派則认为清政府已经腐朽到了无可挽田的地步,再多的请愿和劝说也无济于事,革命的手段也不同于以往,它的目的是建立立宪制的共和政体,并不担心帝国主义会乘机干预。

第2题: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出自()之说。

  • A、老子
  • B、孔子
  • C、莎士比亚
  • D、爱默生

正确答案:A

第3题: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正确答案:B
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变法,实现民权自由,但却反对革命,可知其为维新派代表,主张改良维新。故选B。

第4题:

“肝着,其人(),(),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正确答案:胸上;先未苦时

第5题:

“清庭虽覆,而我竟陷于为列强殖民地地位矣”“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也”。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利于()

  • A、结束清朝专制统治
  • B、反对军阀复辟帝制
  •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D、稳固抗日民族阵营

正确答案:C

第6题:

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A、驱除鞑虏
  • B、创立民国
  • C、平均地权
  • D、扶助农工

正确答案:C

第7题:

孙中山曾说:“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面对后来“帝制自为”的情况,孙中山的表现是()

  • A、成立同盟会,明确革命纲领
  • B、颁布《临时约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 C、组织护国运动,捍卫民主共和制度
  • D、实行国共合作,顺应时代潮流

正确答案:C

第8题: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答案:A
解析:
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A项属于民权主义的内容。B、D两项为民族主义的体现。C项是民生主义的体现。故本题答案选A。

第9题:

翻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确答案: 江海所以能成为江河的首领,因为它善于处其下,所以能成为江河的首领。因此想要地位处于民之上,必定要通过言论表现出愿处民下(指对民要谦下);要想做民众的先导,一定要把自身放在民众之后。因此圣人处在民上而人民不感到有压力(愿意拥戴圣人),想要做民众的先导,而人民不认为有妨害。因此天下之民乐于推举圣人而不厌恶。由于他(圣人)的不争,所以天下之民没有谁能同他争。

第10题:

()以水告诫统治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这是水的显著特征,也是“道”的真谛。

  • A、庄子
  • B、管子
  • C、孟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