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9%,2010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在短短30余年创造了西方200多年才有的经济奇迹。西方经济学界以苏联、东欧为参照,不能合理解释中国改革与经济高速增长并行的独特现象,将此称为“中国之谜”。 材料二: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居民收入增幅赶不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幅,造成了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以高能耗、高投入所维持的增长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9%,2010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在短短30余年创造了西方200多年才有的经济奇迹。西方经济学界以苏联、东欧为参照,不能合理解释中国改革与经济高速增长并行的独特现象,将此称为“中国之谜”。 材料二: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居民收入增幅赶不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幅,造成了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以高能耗、高投入所维持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重速度、轻结构的局面。 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需求;③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自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主动减速,由此进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第二季。第二季的主题就是“提质增效”,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质量和效益归根结底要通过深化改革,包括技术改革和体制改革。在经济学家林毅夫看来,如果中国能够继续深化改革,消除各种结构性的缺陷,并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中国有可能将8%的增长潜力变为现实的长期增长率。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

A. 林毅夫认为中国想保持增长必须深化改革
B. 中国经济进入第二季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C. “提质增效”确保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
D. 深化改革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答案:A
解析:
这是一道意图判断题,属于现象推共性。第二季主题是提质增效,而质效要通过深化改革。所以文段意在说明深化改革才能保持经济的增长,强调深化改革的作用

第2题:

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实现()的增幅,经济增长的势头不减。

  • A、7.8%
  • B、7%
  • C、8%
  • D、9%

正确答案:A

第3题:

中国经济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稳增长、稳经济的一套良好思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与我国经济治理能力显著提高息息相关。()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对

解析:因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伟大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稳健前行。为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巨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 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长期向好的趋势,是中国经济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在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历史结晶、厚积薄发。 我们既要坚信中国的发展前途光明,又要充分认识到道路曲折、困难很多,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聚精会神做好自己的事。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经济连续30多年保持近10%的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就是经济发展重点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航船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近年来,在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的条件下,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从未间断,尤其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美国单方面挑起中美经贸摩擦加大我国发展风险挑战的形势下,此种论调有甚嚣尘上之势。但是,如果我们不囿于短期经济波动,不困于一时的得失,而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长期趋势,就会得出不同结论。


首先,按照目前的增速,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5、2016、2017和2018年世界整体经济增速分别为2.9%、2.6%、3.2%和3.0%,中等收入国家增速分别为3.9%、4.3%、4.9%和4.6%,高收入国家增速则分别为2.3%、1.7%、2.3%和2.2%。而同期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6.9%、6.7%、6.8%和6.6%,不仅比全球水平快两倍以上,而且比高收入国家快得更多。201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3%,而美国经济增长2.5%,日本经济增长1.1%,德国经济增长0.4%,巴西、南非和俄罗斯等金砖国家经济增长也依旧疲软。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持续保持6%以上的经济增长,实属不易。


其次,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是从总量上来看,经济增长的规模仍然十分可观。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随着经济总量的提升,同样水平的GDP增速所对应的实际增量会越来越大。2018年中国GDP超过90万亿元,增长率为6.6%,对应的新增价值量是79555亿元,与1997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79715亿元相当。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


再次,在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的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明显提高。比如,2013-2018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速8.6%,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5.9%,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年均降低5.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6.6%,更好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趋势,中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中国经济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在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历史结晶、厚积薄发,这一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从发展的基础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近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约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6%,显示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从科技支撑条件看,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2018年,中国研发投入全球排名第二,约占经济总量2.18%,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19万人,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动能不断壮大,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正向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大步迈进。


从市场支撑条件看,我国有近14亿的人口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2018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380987亿元,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消费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我国市场具有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持续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鲜明特点,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新的市场增长点正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


从后发优势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加速迈进的关键时期。在人均收入上,2018年中国人均GDP是美国的16%左右,城镇化率不到60%,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空间。特别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阶段、优势叠加,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能量,我国经济的“后发优势”仍处于集中爆发时期。


从大国优势看,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幅员辽阔、经济体系完整、市场规模巨大。中国有近14亿人口、9亿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才资源,储蓄率接近50%;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产业链条完备;我国具有生产要素大规模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分工密集、产品种类繁多的范围经济优势和区域之间差异互补的协同发展优势。


从经济体制看,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探索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巨大。这一体制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了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发展和稳定、自主和开放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新时代,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活力和效率进一步增强。


从政策保障看,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成功驾驭经济发展大局,取得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政府和市场结合、短期和中长期结合、总量和结构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完备的宏观调控体系。现在,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还是产业政策、科技政策、投资政策等,都存在充足的空间。


从政治保证看,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掌舵领航,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超能力,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正在汇聚起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磅礴伟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凸显。外部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们既要坚信中国的发展前途光明,又要充分认识到道路曲折、困难很多,增强信心、坚定决心,聚精会神做好自己的事,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我们保持定力、站稳脚跟,在埋头苦干中增长实力,在改革创新中挖掘潜能,在积极进取中开拓新局,中国经济航船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在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谱写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第4题:

我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

  • A、8.9%
  • B、9.7%
  • C、10.1%

正确答案:B

第5题:

材料: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居民收入增幅赶不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幅,造成了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以高能耗、高投入所维持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重速度、轻结构的局面。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正确答案: (1)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竞争优势。扩大内需促进国民消费需求。
(3)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6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目前这种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已自然地转化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优势。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中国近40年来GDP平均增长率为9.8%,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10分)


正确答案:

  (2)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9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创造了持续30年平均()的世界奇迹。

  • A、9.8%
  • B、10%
  • C、8%
  • D、11%

正确答案:A

第10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中国很长的历史都是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并迅速滋长贪官污吏,导致农民起义……。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材料二16~18世纪的西方各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重商主义道路,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体制制度转型,先后成为世界强国。重商主义具有国家干预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军事扩张主义、殖民主义、鼓励人口增长等政策特征。 ──以上材料均摘自当代经济学家何正斌的《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 就经济而言,材料一中所说“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存在哪些负面作用?请结合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予以说明。


正确答案: 明清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对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挨打。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