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小时候就问其父亲“天上有何物”;陆九渊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

题目

朱熹小时候就问其父亲“天上有何物”;陆九渊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有没有尽头”,并为此废寝忘食;波普尔八岁时就在思考“空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这些人后来成为大思想家与他们从小善于思考不无关系。这说明()

  • A、哲学源于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惊讶
  • 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C、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现存的东西提出质疑
  • D、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陆九渊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标准答案:C

第2题:

试比较朱熹与陆九渊的“心即理”说。


正确答案: 朱熹主张心与理一,这在他并无不通之处。因为心作为认识主体,它的本来任务就是穷究和统管理,理之作用可以通过主体的概括发挥而表现出来,这是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的。但是,认识论之心理统一与本体论之心理统一显然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为前者可以有二有一,后者则只能一而不二。朱熹的观点实际上是“心具理”(认识论意义上)而非彻底的“心即理”(存在或本体论意义上),故在当时和以后遭到了陆九渊、王守仁的尖锐批评。
陆九渊虽倡心学,但他与朱熹的区别,在于其“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心学格局,即宇宙之理等于本心之理。陆九渊对理的问题的解决,不是从认识论出发,而是从存在的角度、即从本体论出发的。心和理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中部保持着同一,这种同一性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干扰,永不变化。从而,陆九渊推出的“心即理”与朱熹的“心即理”也就有了根本性的差别。陆氏的“心即理”是谓心和理是同一的实体,称理或称心其实只是形式,实质上并无差别,“实不容有二”,故心与理才能“一以贯之”。

第3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思想家( )的名言。

A.朱熹

B.张载

C.程颢

D.陆九渊


正确答案:B

第4题: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为()

  • A、学习问题
  • B、恋爱和性的问题
  • C、人际关系问题
  • D、事业成就问题

正确答案:A

第5题:

《正蒙》的作者是()。

  • A、朱熹
  • B、陆九渊
  • C、程颢
  • D、张载

正确答案:D

第6题:

淳祐元年,宋理宗正式下诏将()等五人从祀于孔庙,确立了理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A.周敦颐、陆九渊、朱熹、邵雍、孙复
B.朱熹、程颐、程颢、张载、陆九渊
C.朱熹、程颐、程颢、张载、周敦颐
D.周敦颐、陆九渊、程颐、程颢、张载

答案: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宋元理学的确立。宋理宗亲政,改元端平,在政治上积极扶持理学家,由于他的亲自提倡,朱熹和他代表的理学,在政治上享有显赫的声望,最终确立了理学的正统地位。考生既要记住基本知识,在答题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来排除干扰项。

第7题:

岳麓书院史上有名的山长张拭(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和朱熹、()并称为“东南三贤”。

  • A、周敦颐
  • B、陆九渊
  • C、吕祖谦
  • D、真德秀

正确答案:C

第8题:

朱熹和陆九渊同为南宋重要的哲学家,但二人的逻辑不同,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被称为理学;朱熹认为性即理,被称为心学。()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9题:

青少年不常见的心理问题为()

  • A、学习问题
  • B、恋爱和性的问题
  • C、事业成就问题
  • D、人际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D

第10题:

()看问题,问题即机会。

  • A、换个角度
  • B、就问题看问题
  • C、机械地
  •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