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第1题:
下面对越轨行为的理解错误的是:()。
A、越轨行为是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B、越轨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
C、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
D、越轨行为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第2题:
第3题:
范仲淹把朝政昏暗的主要原因归结为“()”。
第4题:
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个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第5题:
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种越轨行为的理论是()。
第6题:
A.群体素质
B.心理越轨
C.机构结构
D.社会结构
第7题:
各地层间的主要接触关系,特别是不整合、平行不整合。
第8题:
为什么说把农业结构调整归结为调减粮食作物是错误的?
必须指出,从我国的经验教训看,每当农产品供给充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库存增多时,人们往往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轻率地认为农业已经过关,出现忽视农业的倾向,由此而来导致丰收之后出现农业大幅度滑坡和徘徊。1995年起,我国粮食连续5年大丰收,主要得益于3个方面/原因:
一是1993年出台的一系列新的农业政策;
二是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普及,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
三是气候条件比较有利。这三方面原因中有些因素是不可能经常存在的。我国当前的粮食过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和低水平性质,表现为:
1、阶段性过剩:主要指目前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向购买住房、购买养老保险、增加子女教育投入等方面转变,食品消费处于低迷时期,而农村居民食品消费还落后于城镇;
2、结构性过剩:相对于消费者的需求,粮食品种和质量不适应,其产量达到1亿吨是粮食总产量的20%;
3、地区性过剩:指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年年都有粮食歉收地区;
4、低水平,指我国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还不高,还有几千万人尚未彻底解决温饱,农产品的供大于求,是低消费水平的过剩。
第9题:
心理学对越轨行为的研究有以下哪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10题:
越轨行为的正功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