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张之洞关于师范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题目

简述张之洞关于师范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俄罗斯师范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

A、促进教师的师范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进化

B、掌握作为师范教育活动基础的专业知识

C、形成教师的个性

D、掌握作为师范教育活动基础的专业技能


参考答案:C

第2题:

简述柳宗元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第一,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贤者”(君子);第二,提倡尊师重道,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第三,所谓圣人的教育就是要青年一言一行都遵循中道,即封建礼教之“五常”;第四,学习过程中首先要立志;第五,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讲课要上下贯通,学生则要大量地阅读,并要持怀疑的态度。


第3题:

简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


参考答案: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甲午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盛行,张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矛盾,系统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发挥他的先辈们的思想,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使之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也就构成了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核心。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2)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整顿中法主要为改革刑狱。他提出了“除讼累”、“省文法”、“修监羁”等情况。他还建议清政府采用西法,聘请西方律师,博采各国法律,为中国制定矿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刑律。
(3)“法律本原应与经术相表里”。
他维护“三纲”,反对民权和男女平权,认为纲常名教是本源,法律是形式,法律应服从于纲常名教。


第4题:

简述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扫清了障碍。(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第5题: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 )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张之洞
D.严复

答案: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896 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他认为,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第6题:

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中体西用。()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简述儒家的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儒家主张以礼义道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道德升华,反对以暴力威胁为基础的政治。
(2)要求为政者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感化人民。
(3)法令刑罚只是德礼教化的辅助手段。


第8题:

俄罗斯师范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形成教师的个性,其次就是促进教师的师范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进化,以及使他们掌握作为师范教育活动基础的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试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1898年,洋务派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一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中学也称1日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劝学篇》的内篇中,张之洞将中学作为根本内容,其目的是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外篇中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艺等方面内容以挽救走向末路的大清王朝。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围绕中学和西学提出了一个改革教育体制的思想纲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张之洞建议各地建立不同的学制系统以及教育结构布局。在京师建立大学堂,道府建立中学堂,州县建立小学堂,中小学为大学堂培养、输送人才。第二,关于学堂课程设置及课程层次,张之洞提出“新旧兼学…‘政艺兼学”的原则,对于课程设置,其主张在各个不同学段,中学的四书五经作为必学之课程,而西学则根据年龄作适当的安排。第三,重视基础教育,张之洞提出“宜教少年”的原则,主张教育从娃娃抓起,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第四,重视师范教育。张之洞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他认为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而合格的教员必须经过正规的训练,这些思想在“癸卯学制”及《学务纲要》中有充分体现。在“癸卯学制”中,各级各类师范教育相互配套,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初级师范与中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专科学校;优级师范与高等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第五,重视发展农工商矿并专业的发展。在极力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张之洞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提出“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的主张,并积极举办各种职业专业教育。这些新式的教育思想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也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就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而言,其在构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上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的全面转型。首先,“中体西用”思想作为基础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兴起。当时的中国面对如何才能名正言顺地学习西学、培养新式人才的情形,“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对此问题给出了一个看似走了折中路线但却是当时最好的解决方案。“中体西用”思想对于洋务派倡导新式教育,对于国人接受西学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对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在思想舆论方面起到了保护作用。其次,“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近代新式学校的创办。据《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的统计,从1862年第一所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创立到戊戌变法前,各类新式学校有:外国语学堂7个;军事学堂10个;科学技术学堂13个。可见“中体西用”的意识和口号作用于中国近代社会,尤其是作用于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再次,“中体西用”论为近代新式教育注入了大量西方科技与文化内容。例如在当时很多外语学校、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的教学内容中,都淡化了中学的内容。而外文、自然科学等已成为课程设置的重头戏。这对于变革旧的教育内容,改变我国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社会进步所需的新式人才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此外在教育形式方面,“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10题:

简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1)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分工的产物,而教育则是保持和发展 各行业的条件,沟通职业与教育就是必需的。由于职业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与之相应教育也具有双重功能。基于此,职业教育的功能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为个人服务社 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就其教育和社会影响而言,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养,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受良好训练,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乃至野无旷土, 市无游氓,社会国家的基础由此确立。就其 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而言,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的问题,消灭贫困,并进而使国家每 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 对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 黄炎培也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 的、整个的和正统的。所谓一贯的,是指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另一 方面,职业教育应贯彻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起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体系。所谓整个的,是指不仅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有一个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不 仅普通教育要适应职业需要,而且职业教育也要防止偏执实用的片面。所谓正统的,是指应破除以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 统,而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 传统观念,职业教育的地位应与普通教育等 量齐观。 (2) 职业教育的目的。 20年代后,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 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所谓“使无业者有业”,是指通过职业教 育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造就适用人才,同 时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使人才不至浪费,使 生计得以保障。所谓“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的道德智能,使之能胜 任所职,进而能有所创造发明,造福于社会人类。"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论,包含了黄炎培所提倡的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实业发展、增长 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诸多追求,表现了 他的社会政治观和教育观。 (3) 职业教育的方针。 黄炎培在数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社会 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黄炎培将社会化视为“职业教育机关唯 一的生命”,犹如人的灵魂。他认为:“办理 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 这强调的是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黄炎 培所谓职业教育社会化,内涵颇为丰富,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 而以职业为目的;培养目标的社会化一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适合社会生产和社会合 作的各行业人才;办学组织的社会化一学校的专业、程度、年限、课时、教学安排均 需根据社会需要和学员的志愿与实际条件; 办学方式的社会化——充分依靠教育界、职业界的各种力量,尤其是校长要擅长联络、 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科学化是黄炎培办职业教育所坚持的另 一条方针。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黄炎培试图将自然科学 与设会科学熔为一炉,立意将科学方法引人职业教育管理中。他锐意探索,做了大量开 创性工作,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积累了宝 贵的经验。 (4)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并总结以往 教育的经验,提出“手脑并用” “做学合一” “理论与实际并行” “知识与技能并重” 等主张,作为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坚 持的原则。 (5) 职业道德教育。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另一重要特 色和组成部分是他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对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为所从事 职业和全社会做出贡献的追求。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 之精神”,即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 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乃至奉献精神。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从内涵上看, 应包括职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与职业道德的培养两方面,缺一不可,离开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教育也就失去方向。他曾反 复指出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即认为职业 教育是为了个人一己谋生的,而正确的理解是“不仅是为个人谋生的,并且是为社会服 务的。”职业教育的“第一要义即为群服务黄炎培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首先是出于 他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设想;其次是出于他对职业教育社会职能的认识;其三是出于他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 “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贯 穿于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实践中。不仅中华职业学校以之为校训,在教育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黄炎培都努力加以体现。 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其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特征,也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