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尿红细胞形态变化机制及临床意义。

题目

简述尿红细胞形态变化机制及临床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红细胞直方图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正常人峰值一般在80-94fl范围。
如峰值在上述范围以外,小于80fl,峰向左移,提示小细胞性贫血;反之,峰向右移,超出94fl则提示大细胞性贫血。
如红细胞曲线峰在正常范围内,但峰很矮,表明红细胞大小不等。
贫血治疗过程中,造血系统增生,网织红细胞增高,直方图上出现明显的大小不同的细胞群体,可结合临床症状,其它参数和检查做进一步分析诊断。

第2题:

简述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正确答案: 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危机破坏性减弱;危机周期长度缩短;危机四阶段之间的差别减弱;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强。

第3题:

简述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类及常见原因?
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性贫血
常见原因:
1)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干祖细胞异常,造血调节异常,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
2)细胞破坏过多内在缺陷和外来因素
3)失血

第4题:

简述脉搏测定的方法及脉搏变化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脉搏测定的方法及脉搏变化的临床意义
(1)测定方法应用触诊检查动脉脉搏,测定每分钟脉搏的次数,牛常检查尾动脉;猪和羊可在后肢股内侧检查股动脉。
(2)脉搏变动病理变化和临床意义
脉搏次数增多,不仅是临床诊断上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在对疾病的预后判定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脉搏次数的增多程度可反映心功能障碍和损害程度,多见于热性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及失血性疾病等。脉搏数减少见于颅内压增高的疾病(脑积水等)、药物中毒、心脏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

第5题:

简述脑白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发病机制为:
1、缺血机制:与脑白质的血供特点、脑白质的缺血易损性、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及血压调节障碍均有关;
2、血脑屏障异常机制:与脑脊液的循环障碍、慢性血管源性脑水肿或脑室周围静脉胶原化及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有关。
其临床意义:LA是衰老过程的脑表现,伴随的脑血管危险因素加重了LA;可能会加重AD和VAD患者的认知衰退,临床病理研究表明,AD患者有髓纤维数目减少越严重,临床智能衰退速度越快,死亡越早,LA的严重程度是可靠的预后指标;有卒中病史或可能为AD的患者存在LA则提示以后卒中的发生率增加或者预后不良,但真正的决定因素是衰老、高血压、腔隙梗死以及心电图异常;LA也影响正常个体视空间技能、联想能力与精神运动功能。

第6题:

尿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正常成人尿中RBC多为100万个/24h以下,随意一次尿中不见,离心沉淀后高倍视野下偶见,如每一视野下见1-2个/HPF为增多,>3个/HPF为镜下血尿,尿中RBC增多长常见于:
A.各种肾小球疾患、尿路感染、结核、结石等所致出血
B.先天性病变,如髓质海绵肾、微血管瘤
C.出血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血友病
D.其他,如肾下垂等

第7题:

简述尿中出现变形红细胞的机制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近年来国内外对尿中出现变形红细胞的机制的研究有以下几种假说:
1.由于物理性刺激,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消耗所致的变形。
2.红细胞膜的磷脂等结构成分变化而引起的红细胞变形。
3.红细胞在通过损伤的肾小球基底膜时,受到强力拉伸所致的红细胞变形。
4.当红细胞通过肾小管时,受内环境渗透压过度刺激而引起的变形。
5.红细胞受机械强力拉伸与受肾内环境过度压力两者混合致使红细胞变形。

第8题:

简述乙肝病毒抗原抗体在病人血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HBsAg和抗-HBs---急性乙型肝炎期HBsAg阳性,恢复期消失(部分病人可持续阳性),抗-HBs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2)HBcAg和抗-HBc---HBcAg阳性表示有传染性,抗-HBcIgM阳性表示现症乙肝病人,抗-HBcIgG阳性表示正在或过去有过乙肝病毒感染,抗-HBe的意义和抗-HbcIgG基本一样。
(3)HBeAg和抗-Hbe---e抗原阳性表示有乙肝病毒复制,传染性强,e抗体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
(4)乙型肝炎的病毒核酸(HBV-DNA)及DNA聚合酶(DNAP)---HBV-DNA阳性说明有传染性,DNAP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复制。

第9题:

简述乳糜尿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1.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先天淋巴管畸形、腹内结核、肿瘤压迫等疾病。
2.胸腹创伤、手术伤及腹腔淋巴管或胸导管也可出现乳糜尿,但少见。
3.妊娠及分娩后、糖尿病脂血症、肾盂肾炎、包虫病、疟疾等也偶见乳糜尿。

第10题:

简述乳糜尿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特征:
⑴外观乳白色,仔细观察可分三层,上层为乳酪状被膜,中层为乳糜色液体,下层有少量沉淀。
⑵蛋白质+++~++++。
⑶加乙醚于尿液中,用力振摇后,所含脂肪溶于乙醚层中,尿液变清。
临床意义:
⑴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先天淋巴管畸形、腹内结核、肿瘤压迫等疾病。
⑵胸腹创伤、手术伤及腹腔淋巴管或胸导管也可出现乳糜尿,但少见。
⑶过度疲劳、妊娠及分娩后、糖尿病脂血症、肾盂肾炎、包虫病、疟疾等也偶见乳糜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