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核左移?有何临床意义?

题目

什么是核左移?有何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
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参考值:1%~5%。这类细胞是中性粒细胞的早期阶段,当杆状核粒细胞>6%时,称为“核左移”,表示机体反应强烈,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粒细胞到外周血来。
此种情况多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白血病或类白血病反应。临床上常将>6%称为轻度核左移,>10%为中度核左移,>25%为重度核左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何谓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核左移: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更幼稚细胞(包括原始粒细胞),称为核左移。核左移的粒细胞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常见于各种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白血病,也可见于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

第2题:

什么是再生性核左移?


正确答案:伴随白细胞总数增高的核转移。

第3题:

输尿管的狭窄部在什么部位?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输尿管有3个狭窄部,一个在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一个位于小骨盆入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一个在输尿管穿过膀胱壁的壁内部。输尿管结石常易嵌顿在这些狭窄部位。

第4题:

何谓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核左移: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更幼稚细胞(包括原始粒细胞),称为核左移。核左移的粒细胞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常见于各种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白血病,也可见于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造血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多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如白细胞数正常或减低称为退行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伤寒等。核左移按杆状核多少分为轻度(>5%)、中度(>10%)和重度(>25%)3级,其与感染严重程度和机体抵抗力密切相关。
(2)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三叶核者增多,且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则称核右移。核右移为造血功能衰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抗代谢药物应用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为预后不良之兆,但在炎症恢复期亦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第5题:

何谓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核右移:正常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则称核右移。核右移为造血功能衰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抗代谢药物应用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但在疾病恢复期亦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第6题:

简述嗜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外周血中中性杆状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幼稚细胞(包括原始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的粒细胞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形态异常,常见于各种感染、白血病、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

第7题:

什么叫核左移?


正确答案:指杆状核细胞增多的时候叫核左移。

第8题:

移动性浊音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答案:
解析:
因体位不同而出现的浊音区变动现象称移动性浊音,提示有腹腔积液。

第9题:

什么是抗核抗体?有什么临床意义?有些什么类型?


正确答案: 抗核抗体(ANA.是泛指抗各种核成分的抗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ANA可以与不同来源的细胞核起反应,无器官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A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但也出现在其他许多自身免疫病病人中,故有时临床将检出ANA作为自身免疫甚至自身免疫病的依据。由于细胞核成分复杂,不同成分的抗原性亦有不同,故有多种不同的ANA,如抗核蛋白抗体(抗DNP)、抗DNA抗体、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抗ENA.。抗ENA又可分为十几种

第10题:

什么是内生肌酐清除率及其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严格控制饮食条件和肌肉活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血肌酐的生成量和尿的排出量较恒定,其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内源性肌酐的影响,而且肌酐分子量为113,大部分从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排泌量很少,故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GFR)。
(2)临床意义: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GFR下降至50%,血肌酐测定值可低至50mL/min;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