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结合作品比较、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作的差异

题目

试结合作品比较、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作的差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比较李清照词与李煜词的异同。


正确答案:李煜和李清照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一个是由南朝天子走向北地幽囚,一个是因为亡国而颠沛流离,他们前期词多写闺情和宫廷香艳,后期词多写亡国失家之悲哀,因而使两人的词在风格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生活及感受的不同,词的风格又同中有异。
李清照在文学创作上与李煜十分相似。李清照写词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能直抒胸臆,写出真情实感,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我国抒情诗词本来就有各种写法,概括起来说可分为直抒胸臆的写法和曲折见意的写法。就词的领域看,李清照在宋代体现的这种传统是独特的,只有前代李煜和她有着共同的特点。李煜把真纯写入自己词作中,以君王的身份,而不矫饰以自尊。不矜持以自饰,以本色语、真诚心,写尽了人情的悲欢离合。李清照在用词方面,有相当高的技巧,艺术性很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艺术力量,不是靠夸张,也不是靠铺叙,而是靠白描的笔法,且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绿肥红瘦”、“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等,语言清新明快,流转如珠,平淡本色。可以说她继承并发展了李后主的笔法。和李清照一样,李煜也是靠用白描的手法,明白如话的语言,抒写他的生活感受,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等句,构成了画笔所不能到的意境,写出他国破家亡的生活感受,他还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句,语气明净、优美,接近口语。李清照和李煜被后人称为词坛“二李”,堪称为我国词学史上双子星座。清初学者沈谦在《填词杂说》中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这是对他们的美誉,也是对他们词的最恰当的评价。
李清照和李煜的词虽然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同中有异。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这是李煜所不能及的。但以纯真的性格作词,并在词作中突出表现出“真”,这是李煜较之李清照更为突出的地方,而扩大词的眼界,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更可谓是李煜对词的发展的一个贡献。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南渡前,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的主要人生理想。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维系,更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这是李清照词的一大特点。与李清照相比,李煜也有不少写离愁别恨的词,但是他所表达的情感和李清照所表现的情感有小质的不同,李煜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任沛然莫御的愁情,只不过是他对囚徒生活的不堪和故国之思的哀叹。第三,李清照以女性的特有的视角和感受力出发,充分表现了女性情感细腻的特色.但李煜却无法做到。李清照描写女性,描写女性的阴柔美,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作者自身形象、自身情意的直接外化,成功地凸现了抒情女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第2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词的句式长短不齐,而诗的主流是严整的,尤其格律诗出现后,它的句式必须整齐划一。
词的句法灵活多样,而诗的内部结构则是较为固定的。
词的押韵上的多种新变。诗也必须押韵,但是没有词的变化丰富。
词的对仗多样。诗也讲究对仗,但是词对于是否两句对仗,在什么时候对仗都没有明确的要求。
此外,词的结构形式上的分片,也是诗所没有的。
词的体式繁富。诗只有几种体式,而词的体式中词调有826调,词体有2306种。

第3题: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下列作品中,属于李清照的一部是()

  • A、《漱玉词》
  • B、《樊南文集》
  • C、《渭南玉集》
  • D、《东篱乐集》

正确答案:A

第5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词的语言特色?


正确答案: 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诗中所常用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期的豪放派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词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细微。如微雨淡月、飞絮残红、流萤寒蝉、云鬓香腮等等,柔美纤巧,轻灵疏淡。而在美化修饰时,则喜欢进带上浓重的女性色彩和闺阁气息。如词中写灯,一般不说油灯、明灯,而常用银灯,既给人形象上的晶亮之美,又让人读起来清脆浏亮。或者写作青灯、孤灯、残灯,带有一种凄冷哀婉的感情色彩。尤其突出的是韦庄在《菩萨蛮》词中写到:“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香灯,明显的沾染上女性的脂粉气。与此相似的还有香雾、香云、香风、香车、香尘、香泪灯,甚至连抽象的愁思都带有香气,称之为香愁;连虚幻的梦境都带有香气,称之为香梦。
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色彩不仅显示出客观事物的形象美,而且还可以起到烘托气氛、暗示情感、渲染意绪等作用。诗中也追求语言的色彩美,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单词人们对色彩更垂青。他们通过对色彩的细致描绘,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情绪体验,它比绘画更直观的再现色彩,往往意蕴更加丰厚。如唐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词的一首写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白色鹭鸟与粉红的桃花,对比鲜明;而青和绿是大自然的基本色,青箬笠和绿蓑衣跟青山绿水浑然交融,显示出情怀淡泊的渔人跟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意趣。

第6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柳永词和周邦彦词在艺术上的不同。


正确答案: 生活在北宋强盛时期的柳永和生活在北宋日渐衰落阶段的周邦彦都被后世人誉为婉约派大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题材的范围上柳词广阔于周词,但在艺术特征方面,二人各有千秋。
在词的结构上,柳词层次分明,构思完整,而周词则前呼后应,首尾一气。如柳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片,起句一个“对”字引出雨后天之清澈,又一个“渐”字描绘出风紧日斜之冷落之境,读者可从几个接词中领悟秋景中的情,从而一幅清秋江天图印于脑海深处。而周词《蝶恋花•早行》,扣着一个“别”而将别前、方别、别后依次展出,显得一气贯注。
在词的语言上,柳词通俗明白,不避俚俗,有些时候便显浅露庸俗,而周词则典雅工丽。柳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全篇语言浅显明白,末句更是不避俚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就是柳永力求口语化的明证,读之更觉亲切。周词《风流子•新绿小池塘》,极写怀人的深情,却无一丝的粗鄙。
在词的音律上,柳词虽富有音乐性,然格律不太严整,而且可以随意变动,而周词则格律整严。柳永因其生活多和下层人接近,为了便于歌妓唱词,于是尽量方便于唱,而改去拗口之词,从而显得格律性不严。周邦彦比柳永更精通音律,他不仅讲平仄,而且严守四声,这与他大晟乐府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在词的表现方法上,二人都善于铺叙,长于勾勒。然柳词接近于平铺直叙,周词则曲折婉转,开阖跌宕;柳词善于在动作方面白描,周词则在静态中寻求变化。柳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帐“饮”无绪、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等等,通过各种离别时的动作行为来表现离别之情,平实而直切;周词《六丑•蔷薇谢后作》则通过“落花”这一静态景物,设身处地地用变化之词,从各个侧面千回万转、千锤百炼地描绘此景,实际上是借咏叹蔷薇花谢,表达对失意于仕途的自我感伤之情。
在词的体格上,柳词显得狂放不拘,而周词则更觉浑成。柳永因科场失意而唱出了“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一类话,对寻花问柳、听歌买笑、依红偎翠,柳永偏偏词中吐露,甚至自称是“奉旨填词柳三变”。周邦彦的词沉郁且情景交融,《兰陵王•柳》就是一首,其中情和景、人和物,浑然一体而不可变.并且周词善于运用成语、典故且了无痕迹。

第7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南宋末年的咏物词的特色?


正确答案:南宋末,咏物诗以师承繁盛之况。其中王沂孙可谓是咏物词传统中的集大成者。咏物诗从苏轼到姜夔一脉而下,虽个人趣尚和表现的风格不同,但对于咏物一体本身,还都是从各个方面丰富了他的表现手法。随着人们对“物”的认识的加深,从早期“感悟言志”中片段式“物”的描述,到后来“托物寄兴”时全篇集中对某一“物”的赋写,“物”在诗词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相应地,咏物诗词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且具有其精神方面的价值。到了南宋末期,王沂孙对咏物词的贡献,在于他不仅继承了赋写的手法,而且又发扬了喻托的传统;结构上既安排周密,又能于用典处以意贯之,浑化无迹。

第8题:

以宋室南渡为界,词作的情感和风格呈现出两种不同面貌的作家是( )

A.辛弃疾
B.李清照
C.柳永
D.苏轼

答案:B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第9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豪放中见沉郁的独特风格。
(2)善于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等手法。
(3)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藏微曲折地抒写内心。
(4)大量使用典故。
(5)高超的语言能力,广泛地吸收前代诗文、经史及当时口语。

第10题:

分析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李词整体风格是以清新素雅语言,传达淡雅清疏词境。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为、细节来展现词人内心世界;写景绘物多用白描。善于提炼语言,妙用平常生活化预言表达复杂微秒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精妙清丽,巧妙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