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讯《灯下漫笔》的第二两部分写作角度()

题目

鲁讯《灯下漫笔》的第二两部分写作角度()

  • A、主要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当时的中国现状进行揭露
  • B、主要是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剖析和反思
  • C、主要是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剖析和反思
  • D、主要是从民族品格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剖析和反思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鲁迅《灯下漫笔》,作者是怎样得出第一部分的著名论断的?这些论断和第二部分的"人肉的筵席”有什么逻辑关系?


参考答案:1.一部分从民族心理上进行剖析,形成三个论断:(1)由时局变化导致的金融危机说起,用货币兑换的事实,说明人成为金钱的奴隶,进而得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观点。这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情形。(2)作者紧接着剖析历史,得出"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屡见不鲜的”的明确结论。这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情形。(3)作者结合历史和现实,高度提炼出中国的历史不过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2.二部分从民族文化上进行剖析,指出奴性导致"人肉筵席”。(1)由于我们的奴性,所以不断的屈服,实际上是"用子女玉帛”来"奉献于征服者”,这就是"人肉的筵席”。我们曾经"献于北魏,献于金,献于元,献于清”,跟着献于西洋人。在历史上美其名曰"和亲”,现在"又美其名曰‘同化’”。而且历来如此,"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2)作者以激愤的语调指出,这种奴性导致的"人肉的筵席”还在一直排下去,"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所以,呼吁青年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第2题:

鲁迅《灯下漫笔》指出中国人的奴性和“人肉筵席”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所指的“第三样时代”的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三样时代”是相对于“想做奴隶而不得”与“暂时做稳了奴隶”这样两个时代提出来的。“第三样时代”就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做主而不做奴隶的新时代。

第4题:

“犊鼻裈”这一词语出自鲁迅的()

  • A、《腊叶》
  • B、《灯下漫笔》
  • C、《死火》
  • D、《女吊》

正确答案:D

第5题: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所说的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固有文明”的实质是人吃人。

第6题:

《灯下漫笔》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论述的重点各是什么?两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正确答案: 重点:第一部分侧重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第二部分侧重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当时的中国现状作了无情的揭露。
联系:这两个部分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对应统一。缺一不可。从纵横两方面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社会和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第7题:

《灯下漫笔》一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反语,有何效果?


正确答案: 本文大量采用反语、暗示、讽刺的手法,使本文语言含蓄隐曲,意在言外,增强了批判效果。
反语:如"古人的良德美意"、"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就叫做’天下太平’"、"人们便要心悦诚服"、"万姓胪欢"等。它们不仅含有讽剌意味,而且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暗示:如"轿夫"暗指人民大众,"坐轿者"则指统治者,"不含笑"意即敢于反抗,暗示手法的运用,收到了耐人咀嚼、回味的效果。讽刺:如前面所举的反语例子,本身就有讽剌意味。

第8题: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历史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不愿做奴隶的时代“。()


参考答案:错误

第9题:

鲁迅的《灯下漫笔》出自其杂文集()

  • A、《三闲集》
  • B、《华盖集》
  • C、《坟》
  • D、《朝花夕拾》

正确答案:C

第10题:

鲁迅的《灯下漫笔》不具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