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这句话出自

题目

“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这句话出自苏轼的《()》一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盖古书之贵于世以施诸今而有徵也其古虽立于诗书言之与实背驰则不足贵矣本草之书传于世也虽邈焉凿说之甚辨析以胸臆引据以神仙其言巧而似于是其理违而远乎实游断谍谍不异赵括之论兵也先考东洞翁于是作药徵考核效验订绳谬误揣权宜精异同虽颇穷经旨未尝有如本草说多能者然循其运用之变奏异功则殆如天出而俏性多能是方之功而非一物之能也夫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而浮云盖其光则水火忽不可致也而终日握阳燧不得温手终夜舐方诸不能止渴方诸阳燧虽致水火责之以其能而不获者非自然之能也自然之能出乎天而不假他力法用之功成乎人而不能独立不可苟混焉本草辨其所以而不识其实主治混淆的证难分莫法之可以据载籍虽古岂足尊信哉先考之于药徵也主治颇详明不道阴阳不拘五行以显然之证徵于长沙之法推功之实审事之状阐众之所未发以烛乎冥行之徒诚扁鹊之遗范也其书之已成受业者奉之屡请刊行翁喟然叹曰过矣刊行何急世所刊之书后欲废者往往有之皆卒然之过也药论者医之大本究其精良终身之业也今刊未校之书传乎不朽为人戮笑宁蠹灭于椟中终不许焉翁卒暨于今十有二年遂命剞劂之师刊行之于世矣天明甲辰之冬十一月朔男猷谨题(《药徵》跋) 【练习】 一、简答:1.哪些文句体现《药徵》一书的命名含意?2.哪些文句反映《药徵》的写作原因?3.哪些文句阐述《药徵》一书的内容和价值?4.《药徵》在翁卒后12年才刊行的原因是什么?5.文中最能代表作者方药观的是哪一句话?6.“赵括之论兵”比喻________________。“阳燧”比喻________________“方诸”比喻________________。“浮云”比喻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 1、“施诸今而有徴”、“以显然之证徴于长沙之法” 体现《药徵》 一书的命名含意。 2、“凿说之甚, 辨析以胸臆, 引据以神仙。 其言巧而似于是, 其理违而远乎实。 游断谍谍, 不异赵括之论兵也” 和“本草辨其所以而不识其实, 主治混淆的证难分, 莫法之可以据” 反映《药徵》 的写作原因。 3、“考核效验, 订绳谬误, 揣权宜, 精异同”、“主治颇详明, 不道阴阳, 不拘五行, 以显然之证, 徵于长沙之法, 推功之实, 审事之状, 阐众之所未发” 阐述《药徵》 一书的内容;“以烛乎冥行之徒”、“然循其运用之变, 奏异功则殆如天出” 阐述《药徵》 一书的价值。 4、《药徵》 在翁卒后十二年才刊行的原因是: 东洞翁认为“世所刊之书, 后欲废者往往有之, 皆卒然之过也”, “今刊未校之书, 传乎不朽, 为人戮笑”。 5、 文中最能代表作者方药观的一句话是“俏性多能, 是方之功, 而非一物之能也”。 6、“赵括之论兵” 比喻纸上谈兵, 不切实用。“阳燧” 比喻温热药。“方诸” 比喻寒凉药。“浮云” 比喻医工组方用方之误。

第2题: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凡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千乘亦然。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于人有所智而听之,因与左右论其言,是与愚人论智也;人主之左右不必贤也,人主于人有所贤而礼之,因与左右论其行,是与不肖论贤也。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行于不肖,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矣。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洁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辩进业。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恃其精洁而更不能以枉法为治,则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听请谒矣。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货赂不至,则精辩之功息,而毁诬之言起矣。治辩之功制于近习,精洁之行决于毁誉,则修智之吏废,则人主之明塞矣。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卷伍审罪过,而听左右近习之言,则无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处官矣。”
——《韩非子.孤愤》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韩非子的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责”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韩非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政权。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免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论点。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人的心理无不“畏诛而利庆赏”,人君的职责就在于利用“刑”“德”二手,便民众畏威而归利。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他认为“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万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内之物,恃之以成。”韩非同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理”在韩非看来,就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们办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韩非的认识论继承了先秦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他提出的反对“前识”和“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他反对“前识”的观点,所谓“前识”,就是先验论。韩非主张“虚以静后”,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而非妄加揣测。
韩非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著名论题。“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韩非认为,不经过“参验”而硬说是如何如何,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他的思想中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断地变化着,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所讲的矛与盾的故事,对人们分析问题、表达思想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第3题:

在"观虚与盛之所在,非吾之过论"中,"过论"之义为( )

A、过分之论

B、曾经论过

C、谬误之论

D、过往之论


参考答案:C

第4题:

“如何治国”是历代统治者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春秋时期的管子认为,“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这里管子主要强调的是()

  • A、君主的才能
  • B、制度的建设
  • C、人才的任用
  • D、创新的意识

正确答案:B

第5题:

不刊之论——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刊”并非“刊登”,而“修改”。古人消除刻错的字叫“刊”,“不刊”就是不必更改。这个成语用以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而不是指报刊不刊载的文章。

第6题:

例举顾恺之论“神气”


参考答案:

①“神”人物的精神面貌
②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天师兽形而神气远。”中的“神气”意为神情气概;精神气息。
③“传神”的关键:1、对人物眼睛的处理;2、人物与环境关系的刻画描绘;3、“骨气”的表现。


第7题:

简述儒家关于“父子之论”的主要内容。
孔子论父子关系:
第一,敬养父母。
第二,养父母不仅要敬,而且还要经常保持愉悦的颜色。
第三,侍奉父母要无违于礼。
第四,委婉地劝谏父母的过失。
第五,善保己身,行正道。
第六,在父母去世之后,应继承父母之志,绍述父母之事,不做背父母之道的不肖之子。
孟子论父子关系:
第一,父子之间要保持亲情。
第二,不以廉害亲。
第三,不以天下俭其亲。这是就亲死行葬而言的。
第四,终身倾慕、亲依父母。这是就人的内在的情感而言的。
第五,事父母之难在于“养志”。
第六,孝的最高境界在于继志。

第8题:

《理虚元鉴》提出虚证病机本于肺脾肾之论点。()


正确答案:对

第9题: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请判断该学者是()

  • A、程颐
  • B、朱熹
  • C、王阳明
  • D、李贽

正确答案:C

第10题:

丹溪论述阴阳升降,宗李东垣之阳升阴降之论,也提出了阳升阴降的观点()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