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登西台恸哭记》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达主题、抒发情感、烘托

题目

分析《登西台恸哭记》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达主题、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能力。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作者既以景物描写来烘托祭奠的凝重、肃穆的气氛。如“有云从西南来,弇浥浡郁,气薄林木”,“薄暮,雪作风凛”,突出了风紧、云暗、雪狂,凄凉阴惨给哭祭者心灵形成的重重心里感应。又以细节描写类直接宣泄作者心中痛惜悲愤之情。文章更以元人逻舟频繁出没威胁,作者与友人归途中“风帆怒驶”,久久难以渡江等危及祭奠与生命的种种因素为衬托,突出作者一种独特的感受。文中哭祭忠烈英魂的时间、地点、场景、心理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构建天怨人怒,天人同悲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登西台恸哭记》中记了三次恸哭,而前两次都是简写,最后一次详写。前两次恸哭简写的作用是()

  • A、衬托
  • B、铺垫
  • C、对比
  • D、反衬

正确答案:B

第2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登西台恸哭记》、《徐文长传》同为写人记史,但作者都是以怎样的姿态阐述自己的思想理念?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开头,就是一个“呜呼”,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为五代兴亡感慨万端之意。而后叙庄宗受命于危难之际,发愤图强一段,气势凌厉,锐不可挡,再叙庄宗陷于伶人之手,回顾仓惶一段,极尽悲凉。章法上回环曲折,极尽摇曳跌宕之美,盛衰对比之中,作者的感情极充沛、饱满、沉厚,反复咏叹,情理一片,语言又平易晓畅,声韵谐和悦耳,最后拈出的主题:“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直入人心,立于牢不可破之地。他的散文的这种美学风格,被人誉为“六一风神”。
2.《登西台恸哭记》:这篇文章为悼念文天祥壮烈殉国而写,血泪和墨。“哭”字是全篇之眼。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英勇就义后,广大爱国志大同声悲掉;谢翱是文天祥的部下和战友,一向极为景仰其人格气节,这是“哭”的情感基础。作者在祭奠过程中时时回忆起与文天祥的交往和情谊,为文天祥恸哭,实是为三百年王朝一旦覆亡而恸哭,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民族感情,这是“哭”的情感内涵。作者始哭于姑苏,再哭于越台,三哭于西台,“哭”字又是贯串全文的脉络。
写西台恸哭,细致真切地记述祭奠文天祥的经过,是文章的主体。作者下笔郑重,对“哭”的时间、地点、场景、心理活动一一交代,表现出祭奠者感情的凝重深挚和祭奠气氛的庄严肃穆。尤其是“以竹如意击石”、“竹石俱碎”的细节描绘,直接呈现了祭奠人心中难抑的悲愤;风惨、云黯、雪凛的苍凉阴惨景色,也间接烘托了祭奠时的悲剧气氛。加之作者将西台恸哭与阮籍之哭和为亡父而哭相联系,又使“哭”的内涵有所扩展,更见深沉。
在行文方面,为躲避文祸,本文写得隐约其词,颇有言外之意。作者以唐朝忠臣颜真卿代称文天祥,隐去同祭者姓名而称甲、乙、丙,以著《季汉月表》暗示不忘南宋亡国,不书元朝年号而唯记甲子,都是别有深意的“春秋笔法”。这些又与全文恸哭祭奠的情调气氛相互配合,欲哭还休,呜咽满纸,使文章呈现出沉郁悲枪的艺术风格。
3.《徐文长传》:徐渭的生平事迹颇有传奇色彩。他吞吐河山、指论天下的气概和胆识,多方涉猎、无施不可的艺术创作才能,及清高傲岸、狂放不羁的个性,皆独立一时,卓尔不群;而他潦倒终生、乃至忧愤成疾、癫狂到用斧锥自戕以求速死的悲惨命运,在当时也可谓绝无仅有。本文作者以简明的笔调对徐渭其人其事作了生动的描述,表露出他对徐渭才气的由衷钦佩,对徐渭遭际的深切同情,对徐渭率情任性、恣意表现的浪漫精神的赞颂,体出了作者一贯倡导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中有我”,始终满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无论是对传主的揄扬、评论、还是正面描述文长其人其事,都明显地传达了作者与传主之间思想感情的交融与共鸣,既可见惺惺相惜之情,亦可见自写胸襟之意。
这篇人物传记在写法上既吸取了《史记》等书“以事传人”的长处,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作者叙述事件,不像史书那样有头有尾、具体完整,而是以简省的三言两语粗陈梗概,意到即止;而且于所记各事,均围绕文长“才能奇异”、“性情奇怪”、“遭遇奇特”来写,因此,尽管所记事例纷杂,文笔疏荡、但文章却显得骨力劲健,神气凝聚。

第3题:

仔细体味《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回答6-7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试分析第三联(即颈联)的景物描写和前两联所抒发的感慨的内在联系。


答案:
解析:
第三联转入对眼前山水风光的描绘。前两联讲富贵、权势不能持久,因此第三联很自然地把眼光投向眼前的大自然,从山水之美中得到慰藉。因为大自然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不会随着人事的变迁而变得面目全非,相比富贵、权势而言,具有永恒的价值。

第4题:

下列对《登西台恸哭记》描述正确的是()

  • A、全文的线索是哭
  • B、为悼念文天祥壮烈殉国而写
  • C、隐约其词
  • D、意在言外

正确答案:A,B,C,D

第5题:

()有《晞发集》传世。他的纪念文天祥的《登西台恸哭记》与(),悲哀沉痛,泣血吞声之作。


正确答案:谢翱;《西台哭所思》

第6题: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离愁别恨,请举一两处为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端正好]移情于景,将枫叶经霜而红想象为离别人的血泪所染。将主观的感情移植到客观的景物上去,一个“醉”字刻画了莺莺为离别所苦如醉如痴,无法自持的情态。
[一煞]以景衬情。景物挡住了张生的身影,遮蔽了莺莺的视线,烘托莺莺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感情。

第7题:

《登西台恸哭记》()字是全篇之眼。

  • A、记
  • B、恸
  • C、哭
  • D、悲

正确答案:C

第8题:

与其他艺术相比,文学重在()

A以色彩描绘世界

B以声音抒发情感

C以语言描写世界

D以形体表达情感


C

第9题:

《登西台恸哭记》一文,是作者谢翱为祭奠()而作的。

  • A、谢钥
  • B、文天祥
  • C、颜真卿
  • D、阮籍

正确答案:B

第10题:

举例说明《哭小弟》文中的细节描写方法和侧面烘托手法。


正确答案: 1)传神的行为细节描写:
①如写小弟在冬天不怕生冻疮,敢用冷水洗脸,寥寥几笔就显现出他活泼、可爱而憨实的性格;
②写小弟在酷热的夜晚忍着胃痛伏案看资料,文字不多,忘我工作的形象跃然纸上;
③如写小弟病中所写的诗句,仅仅一句话就凸现了他的无私精神和博大胸怀;
④如父亲为小弟写挽联的细节描写,也有带有出色的概述和议论,既表现出老人的深明大义,又是对小弟一生所作的很好总结:“是好党员,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反诘)。
2)多处的侧面描写:
①如写周围同志对小弟的惦念、探望、准备输血,侧面表现了小弟的人品之高;
②如父亲的挽联,侧面突出了小弟的才艺和品德;
③作者还写了小弟周围同志对他逝世的悲哀与怀念,抄录了他们赞扬小弟的信,侧面表现小弟忘我工作的精神。
以上这些都起到了烘托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