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浪淘沙》倒叙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题目

李煜《浪淘沙》倒叙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一词的作者是()。

A.李煜

B.苏轼

C.柳永

D.辛弃疾


参考答案:A

第2题:

不属于李煜的作品的是()。

A《虞美人》

B《相见欢》

C《浪淘沙令》

D《竹枝词》


D

第3题:

公文中可较多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分析《浪淘沙》《虞美人》这两首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正确答案:这两首词在艺术表现上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繁华逝去的痛楚和愁绪。
如《浪淘沙》以梦里的贪欢与现实的凄凉对比,以“囚徒”身份与昔日帝王对比,以“别时容易”与“见时难”对比,其差距真如“天上人间”。这些对比深刻地体现了词人的哀痛、悔恨、无奈。《虞美人》以眼前“春花秋月”的美景发端,引发今昔地位处境的对比。身处“小楼”的囚徒生活与昔日“雕栏玉砌”的豪华富贵的对比映衬出前后身份、地位的巨大反差。“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一组物是人非的对比,宫苑虽然依旧,但是江山易主,以往红润的脸色变得憔悴苍老,作者的深深愁绪也就变得具体可感了。

第5题:

李煜的《浪淘沙》是一时感怀之作,由“帘外雨潺潺”引起,因物兴感。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出他的忧怨幽思的?


正确答案: 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人怀着对痛失家国的无比悲愤之情,开篇就写下了“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用春寒和春雨惊醒正在做美梦的词人,来表现成为阶下囚之后的李煜处境的凄凉,也表达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和对往日生活的深情留恋。词的下片直接抒发家国之恨,表现出词人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用“无限江山”饱含词人赞美、怀念之情;“别时容易见时难”,用“容易”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恨啊!饱含着绝望、诀别、留恋、希冀、缅怀、向往等丰富的情感。“流水落花春去也”表达出一切美好的往事都像大自然的规律一样一去不复返的绝望之情,又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和无可奈何的悲哀。词的结句“天上人间”,用对比的手法,将词人的余恨不尽、绝望之情、凄楚之境完全道出,构成了余味不尽的意境。

第6题:

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浪淘沙"是这首词的题目。()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有刻意雕琢之嫌。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上片采用了倒叙手法。()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默写李煜的《浪淘沙》


正确答案: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山人间。

第10题:

简述李煜的代表作《浪淘沙》、《虞美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李煜是艺术天分极高的帝王,虽贵为帝王,但阅世浅,性情真率,不失赤子之心。后来,他入宋做囚徒,蒙受家国俱亡、苟且偷生的奇耻大辱,巨大的人生变化使他写出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在对江山、故国的怀恋中,李煜感概极深,悔恨、悲愤和哀愁交织,但却能于创痛之余,萌发人生悲悯之念,所表现的虽是一种个人的情绪和感触,却因其以血泪写成,而反映出人类悲悯的深刻普遍性。因而能引起历代读者深深的共鸣。
(3)李煜的词,纯以白描手法直抒内心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大,旧事新境交织,故词境为之而阔大,既能引发联想,又加大了感情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