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题目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解释下这段文字中划线字的含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将“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答案:
至于召来很多怨恨诽谤,那是本来就预料到会这样的。

第2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暗:

穿:


正确答案:
暗:晦暗。  穿:磨穿。

第3题: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_________。()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满招损,谦得益。

C.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D.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参考答案:B

第4题:

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开宗明义,提出的中心论点是()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C. 忧劳可以兴国,逸预可以亡身

D.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正确答案:B

第5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正确答案:
首联第一句直接抒情,“相见时难”是客观之难,由于女子的特殊身份,决定他们见面之不易。而“别亦难”,是主观之难,因见面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分别时难舍难分。而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以百花残落表现美好的爱情正遇到了某种障碍。
颔联二句承此而来,以“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比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爱情至死不渝。
尾联回应相见之难,说两个人不能自由来往,只希望给他们传递信息的人殷勤相助。

第6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逆:

就:

滋:

淫辞:


正确答案:
逆:事先转移。  就:接近。  滋:增多。  淫辞:夸大失实的邪说。

第7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分析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特色。


正确答案:
这首诗虽然只有十句,但其中却有说理,有写景,有抒情,恰切地表现了诗人非常细微的内心感受。诗的开头四句和末尾二旬说理,中间四句写景。但说理中也有景物描写,如“心远地自偏”,虽是说理却给人以很强的形象感。说理中也有抒情,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洋溢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同时,中间的四句虽然写的是天气和飞鸟,也包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而飞鸟晚归的形象描写,也寓示着诗人找到了生活上的皈依。

第8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成立:

祚薄:

儿息:

婴:


正确答案:
成立:成人自立。  祚薄:福薄。祚:福。  儿息:儿子。息:子女。  婴:缠绕,缠身。

第9题:

《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A、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 满招损,谦得益。

C、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D、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参考答案:A

第10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满招损,谦得益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