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下条形基础的肋梁高度一般宜为柱距的()。两端外伸长度一般为边跨

题目

柱下条形基础的肋梁高度一般宜为柱距的()。两端外伸长度一般为边跨的()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条形基础的梁截面高度h宜≥1/6,1为柱距。()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正确

第2题:

柱下条型基础梁基底反力按直线分布计算,高度宜为柱距的( )。

A 1/6

B l/3

C l /10

D l /2


参考答案A

第3题: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肋梁高度不宜太小,一般为柱距的1/8~1/4,并应满足()

A、抗冲切承载力计算要求

B、受剪承载力计算要求

C、受压承载力计算要求

D、抗冲切和剪切承载力计算要求


参考答案:B

第4题: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除应满足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一般要求外,还应满足 ( )等方面的要求。
A.矩形独立基础底面的长边与短边的比值l/6,一般取1~ 1.5
B.阶梯形基础每阶高度一般为300-500mm
C.锥形基础的边缘高度,一般不宜小于200mm.也不宜大于500mm;锥形坡度角一般取25°最大不超过45°
D.锥形基础的顶部毎边宜沿柱边放出50mm


答案:A,B,D
解析:
除应满足墙下铜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一般要求,柱下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应满足的要求还包括:①矩形单独基础底面的长边与短边的比值l/b,一般取1 ~ 1.5;②阶梯形基础每阶高度一般为300 ~ 500mm,基础的阶数可根据基础总高度H设置,当 H≤500mm时,宜分为一阶;当500mm<H≤900mm时,宜分为二阶;当H>900mm时, 宜分为三阶;③锥形基础的顶部每边宜沿柱边放出50mm。

第5题:

柱下条形基础梁的高度宜为柱距的( )。

A.1/3~1/6
B.1/6~1/10
C.l/8-l/12
D.1/4~1/8

答案:D
解析:

第6题:

以下( )不是柱下条形基础的地基反力按直线分布计算的条件。

A地基土均匀

B梁高不小于1/6 柱距

C上部荷载分布均匀

D梁的翼板宽度不小于1/6 柱距


参考答案D

第7题:

在设计柱下条形基础的基础梁最小宽度时,下列哪项为正确的?(  )

A、梁宽应大于柱截面的相应尺寸
B、梁宽应等于柱截面的相应尺寸
C、梁宽应大于柱截面宽高尺寸中的最小值
D、由基础梁截面强度计算确定

答案:D
解析:
设计柱下条形基础时,梁宽一般比柱宽每侧宽50mm。但当柱宽大于400mm(特别是当柱截面更大)时,梁宽若仍每侧比柱宽50mm,将不经济且无必要。此时,梁宽可不一定大于柱宽,可在柱附近做成八字形过渡,由基础梁截面强度计算确定。

第8题:

下面有关基础梁、框架梁的差异分析描述正确的是()。

A、基础梁是柱的支座,柱是框架梁的支座

B、基础梁在柱节点内箍筋照设,框架梁在柱边开始设置箍筋

C、框架梁箍筋有加密区、非加密区,基础梁箍筋有不同间距的布筋范围

D、基础梁端部根据有无外伸判断封边钢筋弯折长度,框架梁端部根据支座大小判断锚固值


答案:BCD

第9题:

进行柱下条形基础的内力计算时,满足( )条件时可按连续梁计算,地基反力看作直线分布。
A.上部结构刚度较小、地基土和荷载分布较不均匀
B.上部结构刚度较大、地基土和荷载分布都比较均匀
C.条形基础梁高度不大于柱距的1/6
D.条形基础梁高度不小于柱距的1/6


答案:B,D
解析:
条形基础梁的内力按连续梁计算的条件包括:当地基持力层土质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各柱距相差不大(<20%),柱荷载分布较均匀,且基础梁的高度大于1/6 柱距时,地基反力认为符合直线分布,基础梁的内力可按简化的直线分布法计算。当不满足之前的条件,则按弹性地基梁法计算。

第10题:

下列关于基础构造尺寸要求的一些主张,其中何项是不正确的?
(A)柱下条形基础梁的高度宜为柱距的1/4~1/8。翼板厚度不应小于200mm

(B)对于12层以上建筑的梁板式筏基,其底板厚度与最大双向板格的短边净跨之比不应小于1/14,且板厚不应小于400mm

(C)桩承台之间的联系梁宽度不宜小于250mm,梁的高度可取承台间净距的1/10~1/15,且不宜小于400mm

(D)采用筏形基础的地下室,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厚度不应小于250mm,内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


答案:C
解析:
(C)

解答:(A)表述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8.3.1条第1款。

(B)表述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8.4.5条。

(C)《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4.2.6条第4款或《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5.20条第4款,正确描述为“可取承台中心距的1/10~1/15”。

(D)表述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8.4.4条。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