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对高层钢结构设计要求说法不正确的是?()

题目

下面对高层钢结构设计要求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结构体系应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可考虑多道抗震防线。
  • B、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 C、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 D、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强梁弱柱型,以防止形成柱子倒塌结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抗震设计规范,12层(及以上)钢结构建筑称为高层钢结构建筑。()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2题:

关于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检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场选取了5 个不同的涂层部位,用测厚仪分别测量厚度,涂层厚度为测厚点的平均值
B.检查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层最薄处厚度不应低于设计要求的90%
C.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膨胀倍数不得小于5 倍
D.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膨胀倍数不得小于10 倍

答案:B
解析:
根据《综合能力》(2019 版)教材 P41~P42,检查涂层厚度:现场选取至少5 个不同的涂层部位,用测厚仪分别测量其厚度。涂层厚度为测厚点的平均值(A 选项正确)。 对须满足的耐火极限,现场已施工涂层厚度不应低于型式检验合格报告描述的对应厚度。厚 涂型钢结构防火涂层最薄处厚度不应低于设计要求的 85%(B 选项不正确),且厚度不足部位的连续面积的长度不应大于 1m,并在 5m 范围内不再出现类似情况。 检查膨胀倍数: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膨胀倍数≥5;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膨胀倍
数≥10(C、D 选项均正确)。

第3题:

下列( )不是《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的质量要求和验收要求。

A. 进口材料不必验收

B. 紧固件焊接工程要求

C. 单层钢结构安装工程要求

D. 多高层钢结构安装工程要求


答案:A

第4题:

关于高层钢结构的安装,说法错误的是( )

A. 同一节柱、同一跨度范围内的钢梁,宜从下向上安装
B. 高层钢结构吊装,按钢柱→钢梁→支撑顺序吊装
C. 高层钢结构吊装,垂直方向由下至上组成稳定结构
D. 高层建筑的钢柱通常以2~4 层为一节,吊装一般采用一点正吊

答案:A
解析:
P123

第5题:

高层钢结构设置偏心支撑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抗震的要求
B.承受垂直荷载
C.设置门窗洞的要求
D.便于形成内藏支撑的剪力墙板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高层钢结构设置偏心支撑的目的。在高层钢结构中设置偏心支撑,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延性,避免支撑附件构件内力突变,通过耗能梁吸收地震作用,从而达到抗震的目的。

第6题:

对于( ),当规定其耐火极限在1.50h及以下时,宜选用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A.室内裸露钢结构
B.轻型屋盖钢结构
C.高层全钢结构
D.有装饰要求的钢结构
E.多层厂房钢结构

答案:A,B,D
解析:
对于室内裸露钢结构、轻型屋盖钢结构及有装饰要求的钢结构,当规定其耐火极限在1.50h及以下时,宜选用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对于室内隐蔽钢结构、高层全钢结构及多层厂房钢结构,当规定其耐火极限在1.50h以上时,应选用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对于露天钢结构,应选用适合室外用的钢结构防火涂料。

第7题:

抗震设计时,下列四类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不正确的是( )。

A.单层钢筋混凝土柱排架1/30
B.钢筋混凝土框架1/50
C.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1/100
D.多高层钢结构1/50

答案:A
解析:

第8题:

在罕遇地震下,高层钢结构的层间侧移不应超过层高的()。


参考答案:1/50

第9题:

有关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薄涂型防火涂料的涂层厚度应符合有关耐火极限的设计要求
B、厚涂型防火涂料涂层的厚度,80%及以上面积应符合有关耐火极限的设计要求
C、薄涂型防火涂料涂层的厚度,85%及以上面积应符合有关耐火极限的设计要求
D、厚涂型防火涂料涂层的最薄处厚度不应低于设计要求的85%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钢结构安装工艺技术与要求。厚涂型防火涂料涂层的厚度,80%及以上面积应符合有关耐火极限的设计要求,且厚涂型防火涂料涂层的最薄处厚度不应低于设计要求的85%。参见教材P126。

第10题:

高层钢结构设置偏心支撑的目的,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

A.抗震的要求
B.承受垂直荷载
C.设置门窗洞的要求
D.便于形成内藏支撑的剪力墙板

答案:A
解析:
参见《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第6.5.1条。偏心支撑框架中的支撑斜杆,应至少在一端与梁连接(不在柱节点处),另一端可连接在梁与柱相交处,或在偏离另一支撑的连接点与梁连接,并在支撑与柱之间或在支撑与支撑之间形成耗能梁段。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