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RIP协议的自治系统中,如果路由器R1收到邻居路由器R2发送

题目

使用RIP协议的自治系统中,如果路由器R1收到邻居路由器R2发送的距离矢量中包含,那么()

  • A、R2可以经过R1到达net1,跳数为16
  • B、R2可以经过R1到达net1,跳数为17
  • C、R1可以经过R2到达net1,跳数为17
  • D、R1不可以经过R2到达net1(RIP规定最大跳数为15,若跳数为16则不可达)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R1,R2是一个自治系统的采用R路由协议的两个相邻路由器,路由表如下图(A) 所示。如果R1收到R2发送的如下图(B) 所示的(V.D) 报文,R1的四个路由表项的距离值从上到下依次为0.4.4.2,那么a.b.c.d可能的数值依次为

A.1、2、2、1

B.2、2、3、1

C.3、3、3、1

D.4、4、3、2


正确答案:C

第2题:

R1, R2是一个自治系统中采用RIP路由协议的两个相邻路由器,R1的路由表如下图(a) 所示,如果R1收到R2发送的如下图(b) 所示的(V,D) 报文后,更新后RI的五个路由表项的距离值从上到下依次为0、4、4、3、2

那么、a、b、c、d、e可能的数值依次为

A.0、5、4、3、2

B.1、3、4、3、1

C.2、3、4、1、1

D.3、4、3、3、1


正确答案:B

第3题:

R1、R2是一个自治系统中采用RIP路由协议的两个相邻路由器,R1路由表如表2-1所示。当R1收到R2发送的如表2.2所示的(V,D)报文后,R1更新的4个路由表项中距离值从上到下依次为______。

A.0,4,2,3

B.0,4,3,3

C.0,5,3,3

D.0,5,3,4


正确答案:C

第4题:

R1、R2是一个自治系统中采用RIP路由协议的两个相邻路由器,Rl的路由表如表9-3所示,如果Rl收到R2发送的如表9.2所示的(V、D)报文,更新后Rl的4个路由表项的距离值从上到下依次为0、7、10、5、3,那么a、b、C、d、e可能的数值依次为(25)。A.0、6、9、3、2B.1、6、9、5、4C.2、7、10、5、3D.3、8、11、6、4


正确答案:B
要点解析:当路由器Rl收到R2发送的如表9—2所示的(V,D)报文后,按照以下规律更新路由表的信息:①如果Rl的路由表没有某项路由记录,则Rl在路由表中增加该项,由于要经过R2转发,因此距离值要在R2提供的距离值基础上加l。②如果Rl的路由表中的某项路由记录比R2发送的对应项的距离值加l还要大,则Rl在i各由表中修改该项,距离值根据R2提供的值加1。对比路由器Rl接收到更新报文前后的距离值可知,第2条路由表项中目的网络20.0.0.0}向距离值由“9”变更为“7”,而其他4条路由表项的距离值保持不变。当R2到达目的网络20.《·.0.0的距离为6时,由于9>6+1=7,此时Rl经过R2到达目的网络20.0.0.0的路由距离变短了,【因此R1将根据R2提供的数据,修改相应路由项的距离值为7(即6+1);,在本试题4个选项中,,{有选项A和选项B的第2条路由表项的距离值为3,因此可以先排除选项c和选项D。根据以上路由更新规律,将选项A的数据代入表9-2中,经计算,更新后Rl的4个路由二表项的距离值从上到下依次为0、7、10、4、3。其中“4”与试题所给出的相应数据“0、7、10、5,3”中的“5”不符,故可排除选项A。同理,将选项8的数据代入表9.2中,经计算,更新后Rl的4个路由表项的距离值从上到下依次为0、7、10、5、3。与试题所给出的相应数据相符合,故本试题选择选项8。

第5题:

某自治系统内部路由器之间交换信息采用路由信息协议RIP。路由器1和路由器2是两个相邻的路由器。路由器l接收路由器2发送的报文后更新路由表。表l是路由器更新前的路由表,表2是路由器2发送的报文。表3是路由器l接收到报文修改后的路由表。请填写表3中空白项。填写 【6】 ~ 【12】


正确答案:
(2)本题是路由设计基础的考核。
【6】~【12】

【解析】RIP协议中,更新路由表的规则是,如果原路由表中没 有此记录,增加该项。如果发送路由器中路由表距离加1比该路由表 小,则更新路由表为发送路由器路由表距离加1。反之,不做更改。

第6题:

OSPF是分布式的___________________协议,使用______________法向本自治系统中的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


参考答案:链路状态 洪泛

第7题:

运行OSPF协议的路由器每10秒钟向它的各个接口发送Hello分组,接收到Hello分组的路由器就知道了邻居的存在。如果在——秒内没有从特定的邻居接收到这种分组,路由器就认为那个邻居不存在了。

A.15

B.20

C.30

D.40


正确答案:D
解析:通常连续4次没有收到某个相邻路由器发来的Hello分组,则认为该邻居不存在,应立即修改链路状态数据库,并重新计算路由,故选D)。

第8题:

运行OSPF协议的路由器每10秒钟向它的各个接口发送Hello分组,接收Hello分组的路由器就知道了邻居的存在。如果在()秒内没有从特定的邻居接收到这种分组,路由器就认为那个邻居不存在了。

A.30

B.40

C.50

D.60


参考答案:B
OSPF协议的路由器默认的是每10秒钟发送一个Hello报文,用于保持邻居路由器的连通。但是当某个路由器连续40秒没有收到邻居路由器的hello数据包之后,就会认为邻居路由器已经不存在了。

第9题:

R1、R2是一个自治系统中采用RIP路由协议的两个相邻路由器,R1的路由表如下图(A.所示,当R1收到R2发送的如下图(B.的[V,D]报文后,R1更新的路由表项中距离值从上到下依次为0、4、4、3

目的网络

距离

路由

10.0.0.0

0

直接

20.0.0.0

5

R2

30.0.0.0

4

R3

40.0.0.0

3

R4

目的网络

距离

10.0.0.0

20.0.0.0

30.0.0.0

那么,①②③④可能的取值依次为( )。

A.0、5、4、3

B.1、3、4、3

C.2、3、4、1

D.3、4、3、3


正确答案:B
路由器更新规则为:假设R1和R2相邻,如果R1的路由表没有某项记录,R1在路由表中增加该项,由于要经过R2转发,故距离值在R2的距离值的基础上加1;如果R1的路由表中的一项记录比R2发送的一项记录距离值加1还要大,R1在路由表中修改该项,距离值根据R2提供的值加1。由上述规则可知,B项正确。

第10题:

R1、R2是一个自治系统中采用RIP路由协议的两个相邻路由器,R1路由表如表1-1所示。当R1收到R2发送的如表1-2所示的(V,D)报文后,R1更新的5个路由表项中距离值从上到下依次为_____。

A.0、3、4、3、1

B.0、4、4、3、2

C.0、5、4、3、1

D.O、5、4、3、2


正确答案:B
解析:路由信息协议(RIP)是内部网关协议(IGP)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协议,它是一种分布式、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其特点是协议简单。它要求路由器周期性地向外发送路由刷新报文。路由刷新报文主要内容是由若干个(V,D)组成的表。其中,V代表矢量(Vector),标识该路由器可以到达的目标网络(或目的主机);D代表距离(Distance),指出该路由器到达目标网络(或目的主机)的距离。距离(D)对应该路由上的跳数(Hop Count)。其他路由器在接收到某个路由器的(V,D)报文后,按照最短路径原则对各自的路由表进行刷新。
  在某个自治系统中,路由器R1与R2是两个均运行RIP路由协议的相邻路由器。R1起始路由表如表 1-1所示。当R1收到R2发送的如表1-2所示的(V,D)报文后,按照以下规律更新路由表的信息。
  ?如果R1的路由表没有某项路由记录,则R1在路由表中增加该项,由于要经过R2转发,因此距离值要在R2所提供的数值基础上加1。
  ?如果R1的路由表中的某项路由记录比R2发送的对应项的距离值加1还要大,则R1在路由表中修改该项,距离值为R2提供的数值加1。可见,对于路由器距离值为0的直连网络,则无须进行更新操作,其路由距离保持为0。
  对比表1-1和表1-2发现,R1到达目的网络20.0.0.0的距离为5,而表1-2中:R2到达目的网络20.0.0.0的距离为3。由于5>3+1=4,此时R1经过R2到达目的网络20.0.O.0的路由距离变短了,因此R1要根据 R2提供的数据,修改相应路由项的距离值为4(即3+1)。
  R1到达目的网络30.0.0.0的距离为4,而表1-2中R2到达目的网络30.0.0.0的距离也为4。由于44+1=5,如果R1经过R2到达目的网络30.0.0.0反而增加了路由距离,因此R1无须进行更新操作,将保持该路由条目原来的参数。
  同理,R1到达目的网络40.0.0.0的距离为3,而表1-2中R2到达目的网络40.0.0.0的距离为4。由于34+1=5,如果R1经过R2到达目的网络40.0.0.0反而增加了路由距离,因此R1无须进行更新操作,将保持该路由条目原来的参数。
  同理,R1到达目的网络50.0.0.0的距离为2,而表1-2中R2到达目的网络50.0.0.0的距离为1。由于2=1+1,显然R1经过R2到达目的网络20.0.0.0,并不能得到更短的路由距离,因此R1无须进行更新操作,将保持该路由条目原来的参数。
  经RIP路由重新计算后的R1路由表如表1-7所示。
[*]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