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对学习和记忆的论述中指出:“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

题目

《学记》中对学习和记忆的论述中指出:“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这体现了记忆需要()

  • A、注重复习方法
  • B、经常复习
  • C、多种编码方式
  • D、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学记》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1)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①学制与学年。学制上,《学记》以托古改制的方法提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学影响很大。学年上,《学记》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五级、九年。第一、三、五、七学年毕,共四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学年毕为第二段,合格后,谓之“大成”。这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②视学与考试。视学上,《学记》十分重视大学开学和入学教育,把它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来抓。开学之日,天子亲率百官参加开学典礼,祭祀“先圣先师”,还定期视察学宫,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新生入学要重视训诫仪式,明确为从政而学习。考试上,每隔一年考查一次成绩,考查内容包括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不同年级要求不同。“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其中,一、三、五、七、九,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阅读能力能否分析章句,品德方面是否确立了高尚的志向)“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视论学取友”(小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学术上融会贯通,志向上坚定不移,这是“大成”)。整个考试制度体现了循序渐进、德智并重的特点。(2)教育教学的原则。可归纳为:“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①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预计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治措施。②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教育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③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指学习内容要有先后顺序,要求教师要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来施教。④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既要专心学习,又能融入集体。⑤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⑥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⑦藏息相辅原则:“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⑧教学相长原则:“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本意并非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仅指教这一方以教为学,后人引申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教育教学方法。《学记》对一些教学方法也有精当的阐述。①讲解法:讲解应当“约而达”(语言简约而意思通达),“微而臧”(义理微妙而说得精善),“罕譬而喻”(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②问答法:教师的提问应先易简,后难坚,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而答问则应随其所问,有针对性地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③练习法: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4)论教师。《学记》十分强调尊师,要求形成社会普遍的尊师风气。首先,社会上每个人,从君到民都是由教师教出来的,尤其是以教育为治术就离不开好老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次,“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为师、为长、为君是一个逻辑过程,为师实际上成为为君的一种素质、一项使命。《学记》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如上述种种教学原则与方法,此外还有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教学相长”。《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第2题:

婴幼儿的五官保健是哪五官?


正确答案: 眼、喉、鼻、耳和口腔的保健。

第3题:

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中就写道:“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从学习策略上看,这是属于(  )。


A.认知策略

B.复述策略

C.监视策略

D.组织策略

答案:B
解析: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是说,学习和记忆假如不能动员五官参加活动,那就学不好,也记不住。这属于常用的复述策略中的多种感官参与。

第4题:

物联网体系架构中,网络层相当于人的()。

  • A、皮肤
  • B、五官
  • C、神经中枢
  • D、大脑

正确答案:C,D

第5题: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含义是()

  • A、人的五官感觉与遗传无关
  • B、人的五官感觉全部是在社会历史中锻炼形成的
  • C、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五官感觉中的社会内容
  • D、人的精神感觉不同于动物感觉的根本原因

正确答案:D

第6题:

面部五官最标准最精辟的概括是()。

  • A、面部构造
  • B、五官比例
  • C、三庭五眼
  • D、五官分布

正确答案:C

第7题: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学的专著。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学记》中在对学习和记忆的论述中指出:“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这体现了记忆需要( )。


A.注重复习方法

B.经常复习

C.多种编码方式

D.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答案:D
解析: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是说,学习和记忆如果不能动员五官参加,那就学不好,也记不住。因此,这句话强调的是在学习和记忆中要做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第9题:

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正确答案: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
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
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第10题:

物联网体系架构中,感知层相当于人的()。

  • A、皮肤
  • B、五官
  • C、大脑
  • D、神经

正确答案: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