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述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观点,来自于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第1题:
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农业劳动力迁移收益大于成本,就会迁移。”这一观点来自于()
A.刘易斯模型;
B.托达罗模型;
C.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D.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第2题:
舒尔茨认为农业劳动人力成本的提高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条件。
第3题:
第4题:
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农业劳动力流动,取决于原住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这2种力量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来自于()
第5题:
新古典学派的()提出了创立关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关键性理论概念。
第6题: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奠基者是()。
第7题:
舒尔茨认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
第8题:
A.亚当.斯密
B.费景汉
C.刘易斯
D.舒尔茨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答案:C
解析: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1915-1991)于1954年首先提出的。在其《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劳动力无限供给,不发达国家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在现有工资水平上具有完全的弹性,可以得到其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这是刘易斯 (W. A. Lewis) 在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其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极低,甚至为零或负数,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一般只能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另一个是劳动生产率远比农业部门为高的现代化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其工资取决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一般稍高于农业劳动者,但不高许多,否则农业劳动者大量流入城市,超过工业部门的需求,导致工资下降。刘易斯还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农业国,农村劳动力极为丰富,因此,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获得其工资由农业劳动者收入决定的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但是,在农业过剩劳动力被城市工业部门完全吸收以后,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则开始上升,农民收入逐步增加,城市工业部门再由农业部门吸收劳动力则必须付以较高的工资,否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将停止。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再也不是无限的,它将与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要素,其工资水平随之提高。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此后费景汉、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
第9题:
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农业劳动力迁移收益大于成本,就会迁移。”这一观点来自于()
第10题:
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向工业部门流动,因为收入之间的明显差距”这一观点来自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