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碳酸盐岩结构组分的主要类型、特征及成因意义。

题目

试述碳酸盐岩结构组分的主要类型、特征及成因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


正确答案: (1)颗粒:包括内碎屑、鲕粒、生物颗粒、球粒、藻粒、变化颗粒和团块
(2)泥:包括灰泥和云泥
(3)胶结物
(4)晶粒
(5)生物格架

第2题:

简述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特点?


正确答案:由火山碎屑物构成的岩石所具有的结构称为火山碎屑结构。
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集块结构(﹥64mm)、火山角砾结构(64~2mm)、凝灰结构(﹤2~0.1mm)和火山尘结构(﹤0.1mm)。

第3题:

简述碎屑岩结构组分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


参考答案:碎屑的结构组分包括碎屑颗粒和填隙物、杂基及胶结物。
碎屑颗粒的结构特征一般包括粒度、球度、形状、圆度以及颗粒的表面特征。粒度是指碎屑颗粒的大小。球度是一个定量参数,用它来度量一个颗粒近于球体的程度。圆度是指碎屑颗粒的原始棱角被磨圆的程度,它是碎屑的重要结构特征。表面结构是碎屑颗粒表面的形态特征。
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
(1)淀杂基是在成岩作用过程中,从孔隙水中析出的粘土矿物胶结物。
(2)外杂基指碎屑沉积物堆积后,在成岩后生期允填于其粒间孔隙中的外来杂基物质。
(3)假杂基是软碎屑经压实碎裂形成的类似杂基的填隙物。
胶结物是化学成因物质,它的结构与化学岩的结构类似,其特点是由晶粒大小、晶体生长丈方式及重结晶程度等决定的,胶结物类型:
(1)非晶质及隐晶质结构非晶质胶结物在偏光显微镜下表现为均质体性质隐晶质结构用肉眼不能分辨晶粒但在偏光显微镜下能见到微弱的晶体光性
(2)显晶粒状结构胶结物呈结晶粒状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
(3)嵌晶结构胶结物的结晶颗粒较粗大,晶粒间呈镶嵌结构
(4)自生加大结构这种胶结类型多见于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中。硅质胶结物围绕碎屑石英颗粒生长,两者成分相同,而且表现完全一致的光性方位。胶结类型:
1)基底胶结,填隙物含量较多,碎屑颗粒在其中互不接触呈漂浮状。
2)孔隙胶结,这是最常见的颗粒支撑结构,碎屑颗粒构成支架状,颗粒之间多呈点状接触。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中,它们是成岩期或后生期的化学沉淀产物。
3)接触胶结,亦称为颗粒支撑结构,颗粒之间呈点接触或线接触,胶结物含量很少,分布于碎屑颗粒相互接触的地方。
4)镶嵌胶结,在成岩期的压固作用下,特别是当压溶作用明显时,砂质沉积物中的碎屑颗粒会更紧密地接触。颗粒之间由点接触发展为线接触、凹凸接触,甚至形成缝合状接触。

第4题:

试述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在成因、结构组分、构造和沉积后作用等方面的异同。


正确答案: 1)同属沉积岩,均为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类。
2)成因:
陆源碎屑岩是指主要由陆源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它是陆源碎屑物质(各类岩石风化的产物)经过搬运、沉积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是外源沉积岩。
碳酸盐岩是指主要由沉积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组成的沉积岩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白云石,绝大部分的碳酸盐岩是在浅海环境中经过化学作用、生物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同时还有受机械作用或重力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岩,为内源沉积岩。
3)成分:
陆源碎屑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SiO2、Al2O3、K2O等及其他一些金属氧化物,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以及一些重矿物,陆源碎屑岩还有一些粘土矿物、硅质、碳酸盐等的杂基和胶结物。
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主要有CaCO3、MgCO3及其他一些氧化物和微量元素,矿物成分主要有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以及一些非碳酸盐的自生矿物和陆源矿物的混入物。
4)结构组分
陆源碎屑岩主要由颗粒、填隙物和孔隙组成,颗粒包括矿物碎屑(石英、长石、重矿物)和岩屑,填隙物包括杂基和胶结物(硅质、碳酸盐、铁质、泥质等)。
碳酸盐岩主要由颗粒、灰泥、亮晶、晶粒、生物格架、孔隙组成,颗粒包括内碎屑、鲕粒、球粒、豆粒、生物颗粒和藻粒;灰泥又称微晶灰泥、泥,是盆地内形成的细小的碳酸盐泥屑,具有泥晶或微晶结构;亮晶是充填于原始颗粒之间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质,包括粒状亮晶胶结物、新月型亮晶胶结物、重力型亮晶胶结物、渗流砂型亮晶胶结物、再生边胶结物、世代型亮晶胶结物、等厚边片状亮晶胶结物;晶粒是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生物格架主要是指原地生长的群体生物以及其坚硬的钙质骨骼所形成的骨骼格架。
两者结构组分的关系:颗粒与颗粒、杂基与泥、胶结物与亮晶、孔隙与孔隙相当,但在成分来源方面存在区别。晶粒、生物格架是碳酸盐岩所独有的。
5)沉积构造
陆源碎屑岩主要有流动成因构造、同生变形构造、暴露成因构造、化学成因构造、生物遗迹构造。流动成因的构造包括层理(块状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波状层理等)、波痕(流水波痕、浪成波痕、风成波痕、修饰波痕、叠加波痕)、原生流水线理、冲刷面、侵蚀模-槽模、刻蚀模等;同生变形构造包括包卷构造、重荷模、滑塌构造、砂火山、砂球及沙枕构造、碟状构造、砂岩脉及岩床等;暴露成因构造包括干裂、雨痕及冰雹痕、流痕、泡沫痕、冰成痕;化学成因构造包括结核、缝合线;生物成因构造包括居住迹、爬行迹、进食迹、觅食迹等各种生物遗迹以及生物扰动构造。
碳酸盐岩几乎具有全部沉积岩的构造类型,其特有的构造主要包括缝合线构造、帐篷构造、鸟眼构造、叠层石构造、示顶底构造、硬地面构造、古岩溶。
6)沉积后作用
陆源碎屑岩的沉积后作用类型主要有机械压实及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及溶解作用、粘土矿物的转化作用及脱水作用等。压实压溶作用在细粒碎屑岩固结成岩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胶结作用是粗粒碎屑岩沉积物固结成岩的主要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类型很多,重结晶和矿物的多形转变、溶解作用、方解石矿物体系、白云石矿物体系、硫酸盐矿物体系间的交代作用较之在碎屑岩中更重要。生物成岩作用更是碳酸盐岩所独有而及其重要的。

第5题:

简述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及其一般鉴定特征。


正确答案: (1)颗粒:
内碎屑:包括砾屑、砂屑、粉屑和泥屑。泥晶、微晶结构,无内部构造,具一定分选和磨圆,有时可有氧化圈。
鲕粒:鱼子状,粗砂到中砂级。具核心及同心纹层。有正常鲕、表鲕、放射鲕、负鲕、变形鲕、藻鲕、
椭形鲕等多种类型,各具特征。
藻粒:与藻类有成因联系的颗粒。常具藻类粘结结构或藻丝体,色暗。
球粒及粪球粒:粉砂或细砂级,无内部构造,泥晶,球形,分选好,磨圆好,色暗。
生物碎屑:不同种类生物碎屑各具其鉴定特征。
(2)泥,分灰泥和云泥,充填于颗粒之间,色暗。
(3)胶结物,充填于颗粒之间,分方解石、白云石等胶结物,色亮,可具世代。
(4)晶粒:结晶碳酸盐岩组分,分砾晶、砂晶、粉晶、泥晶等。自形、半自形或他形。
(5)生物格架:原地生长的群体生物如珊瑚、苔藓等,各具其生物学特征。

第6题:

叙述碳酸盐粒屑的主要类型、特征及成因。


正确答案: 颗粒分类:内颗粒(盆外颗粒)和外颗粒(盆内颗粒);内颗粒是主要的,外颗粒是次要的。
内碎屑:是指盆地内弱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经水流作用剥蚀破碎再沉积的碎屑;内碎屑形状:常具塑性流变,呈棱角状或磨圆状,一般内碎屑边界不切割内部颗粒。内碎屑大小:砾屑:大于2mm;砂屑:2-0.05mm;粉屑:0.05-0.005mm;典型实例:竹叶状灰岩。
鲕粒:鲕粒是指是指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结构:核部+同心层,颗粒一般在2-0.25mm;.成因:生物说和无机说.形成环境:形成于动荡的水体环境中,一般水深小于5m,也可以深到10-15m,常常是高能浅滩环境。
球粒:或称团粒,是由泥晶碳酸盐组成的颗粒,一般呈卵圆形,不具内部结构;形成环境:粪球粒一般在能量较低的环境中,如潮坪、潮下带、深水盆地等。
团块:由几个碳酸盐颗粒被灰泥或藻类粘结在一起形成的复合颗粒,也被称为加积颗粒。在巴哈马滩,被称为葡萄石或巴哈马石。
核形石:也称为藻灰结核,核心及同心层形状都不规则的颗粒,常由非同心状的藻类纹层围绕一个固体核心组成,通常较大,大于2mm,常为1-2cm。成因:蓝绿藻的粘液,围绕一定的核心,一边粘结碳酸盐沉积物,一边又受水动力的搬运,或悬浮或滚动,从而形成不规则的同心增长层。
骨屑:也称为生物颗粒,是指生物骨骼及其碎屑。完整的多为微体化石,生物碎屑多为大化石。研究意义:重要的环境标志。研究生物门类、生态类型、生物群丰度及分异度以及生物碎屑的大小,分选及圆度以便提供更多的环境标志。
生物格架:主要是指原地生长的群体生物,如珊瑚、苔藓、海绵、层孔虫等,以其坚硬的钙质骨骼所形成的骨骼格架。生物物理沉积作用
泥晶或微晶:是与颗粒相对应的另一种结构组分,是指泥级的碳酸盐质点,与碎屑岩的杂基相当。根据其成分可分为灰泥和云泥。泥与颗粒的界限,一般以0.005mm为界。灰泥成因:化学沉淀;机械破碎磨蚀;生物成因。
胶结物:以化学沉淀方式沉淀、结晶于碳酸盐颗粒之间的方解石或其它矿物,与砂岩中的胶结物类似。成因意义:灰泥和胶结物的成因是根本不同的。灰泥是在安静环境中沉积的;而胶结物则是颗粒沉积以后,粒间水的化学沉淀产物,它存在的前提是必须有粒间空隙。
晶粒:是晶粒碳酸盐岩(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

第7题:

沉积岩的结构按其成因分类,()结构不是沉积岩的结构分类。

  • A、化学和生物
  • B、碎屑
  • C、泥质
  • D、碳酸盐岩

正确答案:A

第8题:

碳酸盐岩主要由()、()、()、()和()5种结构组分组成。


正确答案:颗粒;泥;胶结物;晶粒;生物格架

第9题:

叙述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正确答案: (1)溶解作用
碳酸盐沉积物或孔隙中水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得碳酸盐矿物或其他组分发生溶解。同生期和成岩早期阶段:常具选择性溶解,文石和高镁方解石比低镁方解石易被溶解,形成特征的溶模孔隙。成岩晚期阶段:由于碳酸盐组分几乎都为低镁方解石,不存在选择性溶解。水溶液沿节理、裂缝以及原生孔隙运移,常形成溶孔、溶缝、溶沟和溶洞。
(2)矿物转变
1、矿物同质多象转化,发生晶格和晶形的变化,不发生化学成分的变化,如文石→低镁方解石;
2、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有离子的带出,无晶格和晶形的变化,如高镁方解石→低镁方解石。
(3)重结晶作用:是指矿物的晶体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而主要矿物成分不改变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趋向于出现晶体长大的现象,福克称之为“进变新生变形”作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晶体的缩小,或称之为“退变新生变形”作用。
(4)胶结作用:孔隙水的沉淀作用,在颗粒间形成晶体——胶结物,将碳酸盐颗粒粘结起来。
(5)交代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去白云岩化作用;石膏化和硬石膏化作用;去石膏化作用;硅化、菱铁矿化和黄铁矿化等)
(6)压实和压溶作用
A.压实作用:颗粒碳酸盐岩中常见的压实现象有:颗粒点接触频率高、颗粒定向和变形、颗粒间线状接触或曲面接触、颗粒压平、颗粒断裂或破裂、颗粒错断或分离、颗粒表皮撕裂、颗粒表部揉皱、颗粒内部构造形变、颗粒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粉碎性碎裂和有机质破碎变形为不规则细脉。
B.压溶作用:碳酸盐岩在负荷或应力作用下,在颗粒、晶体和岩层之间的接触点上,受到最大应力和弹性应变,化学势能不断增加,压溶作用使应变矿物的溶解度提高,导致在接触处发生局部溶解。主要的压溶构造有:
1)缝合线,是压溶作用的特征性构造;
2)颗粒间的微缝合线;
3)粘土和石英粉砂含量高(>10%)或有机质较丰富的石灰岩和晶粒较细的白云岩中密细缝组合,与缝合线构造的溶解作用的效应相似。

第10题:

试对比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结构组分的异同。


正确答案: 1)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主要有:一般由颗粒、泥晶基质(或灰泥杂基)、亮晶胶结物、孔隙等四种结构组分构成,由原地生长的生物构成岩石骨架的生物岩或礁灰岩,常具有生物骨架结构,由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沉淀成的石灰岩或白云岩,常具有泥晶或微晶结构;岩石经过重结晶作用,或者石灰岩经过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白云质岩石,常具有大小不同的晶粒结构和各种残余结构。
颗粒:盆外颗粒:来自盆地之外,从老地层内剥蚀搬运而来的陆源碎屑颗粒。
盆内颗粒:内碎屑:指由已沉积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经波浪、潮汐等水流作用冲刷、破碎或搬运而形成的颗粒。
鲕粒:鲕粒是一种由核心和包壳组成的粒径小于2mm的球形或椭球形颗粒。其核心可以是陆源碎屑(石英、长石)、内碎屑、生物碳酸盐颗粒等。包壳是由化学沉淀形成的微晶碳酸盐矿物呈同心状或放射状排列所组成的。
藻粒:与藻有关的颗粒,藻粒包括藻包粒、团块等;
球粒:由微晶碳酸盐矿物所组成的不具内部构造的、表面光滑的球形或卵形颗粒。
生物颗粒:生物组分是大多数碳酸盐岩内常见的颗粒组成部分。
灰泥:或称为灰泥和微晶灰泥。相当于砂岩的杂基,但它不是陆源的,而是盆地内形成的细小的碳酸盐泥屑。包括灰泥和云泥。
亮晶胶结物:它是充填于原始粒间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质。晶粒较大,明亮、洁净,具世代现象,包括:粒状亮晶胶结物、新月型亮晶胶结物、重力型亮晶胶结物、渗滤砂型亮晶胶结物、再生边胶结物、世代型亮晶胶结物、等厚环边片状亮晶胶结物。
晶粒:晶粒是晶粒碳酸盐岩(也称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
晶粒可首先根据其粒度划分为砾晶、砂晶、粉晶、泥晶等,
生物格架:生物格架,主要是指原地生长的群体生物如珊瑚、苔藓、海绵、层孔虫等,以其坚硬的钙质骨骼所形成的骨骼格架。
孔隙:碳酸盐岩中未被充填空间,包括原生空隙、次生孔隙和裂隙。
2)碎屑岩的结构组分:包括颗粒、杂基、胶结物、孔隙,杂基和胶结物可称为填隙物。
颗粒:颗粒又叫碎屑,是由母岩继承下来的陆源碎屑物质沉积组分,碎屑岩的性质就主要是由颗粒组分的性质决定的。包括陆源矿物碎屑和各种岩石碎屑,后者是以矿物集体体的形式出现的,其成分直接反映着母岩的岩石类型。
杂基: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的,以与颗粒同时沉积的,粒径一般小于0.03mm的,机械成因的细碎屑沉积物,成分以泥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胶结物:碎屑岩在沉积、成岩阶段,以化学沉淀方式从胶体或真溶液中沉淀出来,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各种自生矿物。包括碳酸盐、硅质、铁质、泥质等类型。
孔隙: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不包括沥青质)充填的空间叫孔隙或裂缝,是油(含沥青质)、气、水的赋存场所。孔隙可以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类。
两者结构组分的关系:颗粒与颗粒、杂基与泥、胶结物与亮晶、孔隙与孔隙相当,但在成分来源方面存在区别。晶粒、生物格架是碳酸盐岩所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