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立窑跨边、踏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处理?

题目

造成立窑跨边、踏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处理?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跨边,指窑内边缘局部区域突然倾斜塌沉,湿料层连同底火层直接垮就冷却带,塌窑,指窑内物料聚然下沉,整个底火被破坏,大量球炎,碎粉料从看火门和烟囱冲出,往往形成底火错乱大量漏生;严重影响立窑产量和熟料质量。
造成跨边、塌窑的主要原因是物料在煅烧带未能烧结完整,底火不稳,温度不均匀,深浅不一。
1)、窑内通风不均匀,经常出现呲风洞,使呲风处跑风散热严重,物料难以和其它处一致。
2)、生料的KH高、硅高、熔剂矿物相应减少,或配料不够,中边料煤配比不当,料煤混合不当,造成物料烧结性能差。
这样往往容易在卸黄料又无大块熟料托住的卸料过程中使底火错断崩塌,造成跨边塌窑。
1)、局部跨边时,可返火将未塌部分的红火料填至空穴处,在红火块上撒些外加煤和料球,注意“压浅引深”,培养底火。
2)、塌窑严重洞穴深处,可用大块熟料、废砖头,大块炉渣等填入孔洞内,找些大块木柴将塌处架住,再拨些火块铺填,重新培养底火。
处理跨边、塌窑时,应严格控制卸料。普通立窑卸料浓度不可大,垮边处在烧一窑、二窑后才扒料为宜;机立窑塌窑时,一般不宜卸料,待烧满后用慢速卸料,勤卸勤停。喂料也不可过大,湿料层应薄一些,使塌火处位置上移。
在看火操作中,做到细心认真,掌握好底火平恒,风料平恒,窑温平恒,垮边和塌窑是完全可以防止和避免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立窑窑口扩大角以多少为宜?怎样确定?


正确答案: 窑口扩大角的选择,应根据本厂料球的线收缩率的大小、鼓风能力、煅烧速度、操作技术而定。当料球线收缩率大,窑的鼓风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操作经验时,窑口就应扩得大一些,反之应小一些,。如果窑口扩得过大,操作时,边缘部分不易上火,而二肋部位上火快,操作若不注意,烧好的熟料块容易沿着扩大口四周架住不落;如果扩大口过小,则边风过剩,中间通风不良。目前立窑厂一般选择窑口扩大角为:110~130,深度为:1.7~1.8m。

第2题:

吉州窑陶瓷烧造采用的主要是两种窑型()。

  • A、龙窑窑型、馒头窑窑型
  • B、龙窑窑型、平道窑窑型

正确答案:A

第3题:

越窑是我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瓷窑之一,烧造历史从东汉一直到北宋。北宋开始,越窑日趋衰弱,浙江的()取代了越窑的地位。

  • A、龙泉窑
  • B、婺州窑
  • C、瓯窑
  • D、德清窑

正确答案:A

第4题:

窑池内玻璃液的流动有几种,分别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


正确答案: 窑池内玻璃液的流动有两种方式:一是因外力作用引起的强制对流,如由于出料形成的液面差,形成的生产流,还有投料机推力、火焰推力作用形成的对流;二是由于温度差形成的密度差引起的自然对流,自然对流发生时,表层玻璃液从高温处流向低温处,深层玻璃液则从低温处流向高温处形成一个循环流,热点向投料方向也形成一个循环流,熔窑横向窑中心轴线温度较高,因而引起自窑中心向两侧池壁方向的横流等。

第5题:

窑头温度正常,窑尾温度高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处理?


正确答案: 原因;排风量过大及喷煤量过大。
处理方法;减少喷煤量,并相应减少排风量。

第6题:

我国古代烧造陶瓷的窑炉包括()

  • A、横穴窑
  • B、馒头窑
  • C、阶级窑
  • D、龙窑
  • E、葫芦窑
  • F、蛋形窑

正确答案:A,B,C,D,E,F

第7题:

龙泉窑以烧造青釉瓷器著称,是()时期的重要窑场


正确答案:南宋

第8题:

机立窑正常煅烧时窑面状况应怎样的?


正确答案: 机立窑正常煅烧状态下窑面应是浅锅底形,边部料面距窑口100~200毫米,底火上层的位置在扩大口的中部,湿料层厚度为100~400毫米;起火较快,烟气升腾有力;二肋起火均匀,不龇火;中部烟气上升较快。

第9题:

窑头温度低,窑尾温度也低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处理?


正确答案: 原因;喷煤量不够,或煤粉发热值低或原料加料量过大。
处理方法;如两端温度仅比正常温度略低,可适当增加喷煤量及一次风量即可。如两端温度比较低时,除增加喷煤量及一次风量之外,还应打慢窑,减少喂料量,以提高锻烧温度,并借以提高窑尾窑头温度。

第10题:

出现窑温偏低,除外家煤外,应怎样处理?


正确答案: 出现窑温偏低,除因煤量不足外,还会因CaO高造成KH过高,这时,大量的CaCO3分解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会造成窑内温度偏低,出现生烧现象。这时,应及时调整配比,同时立窑操作也应加以配合,适当把底火控制深一点,防止底火过浅造成明火煅烧,从而造成窑面热损失过大。此外还应适当减少入窑风量,防止把底火吹穿,造成呲火现象。做到窑通风良好,低或均匀。防止呲火,垮边或塌窑,逐步提高窑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