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

题目

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35和35p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

  • A、①②④③
  • B、④②①③
  • C、②①④③
  • D、②①③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正确答案:C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两实验都没有突变和重组。

第2题: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证明()(1)DNA分构的相对稳定性(2)DNA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DNA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4)DNA能产生可遗传变异(5)DNA是遗传物质(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A、(1)(2)(3)(4)

B、(2)(3)(5)

C、(1)(4)(6)

D、(4)(6)


参考答案:D

第3题:

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A、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C、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实验

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参考答案:A

第4题: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C
解析:
①盂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故①错误;②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故②错误;③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故③正确;④赫尔希和蔡斯的T: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DNA是遗传物质,故④正确;⑤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的x光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故⑤错误。

第5题:

高中生物《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并引出科学家因为提取的DNA的纯度不高,表示对实验结果的怀疑。那么赫尔希和蔡斯究竟是如何做的呢?从而引出新课。
[page]
(二)新课展开
1.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的前提条件
提问学生:T2噬菌体的结构特点,侵染过程分别是什么?
(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侵染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2.介绍实验的过程
利用挂图呈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讲解其中的关键步骤,辅助学生理解。
(1)首先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DNA含有32P标记和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然后,用32P和35S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提问学生:为什么不直接标记噬菌体?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噬菌体的繁殖依靠大肠杆菌,后代中的原料都来自于寄主大肠杆菌所以要想标记噬菌体我们必须要标记大肠杆菌,不能直接标记噬菌体。)
(2)离心后,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发现:用35S标记的一组感染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提问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因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时候,将遗传物质DNA注射到大肠杆菌内,蛋白质外壳则留在细菌外,在离心后DNA随着细菌沉在下方,蛋白质外壳因为质量轻而在上清液中。)
(3)进一步观察发现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提问学生:想一想,这一结果又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果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三)提问巩固,小结作业
1.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的实验选用了结构十分简单的生物——细菌或病毒,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哪些优点?
2.作业:结合两个实验分析DNA作为遗传物质所具备的特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遗传物质的特点包括哪些?
2.请问这节课你是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的?


答案:
解析:
1、(1)结构稳定;
(2)能够自我复制;
(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4)能发生可遗传的变异。

2、因为整个实验的过程比较抽象复杂,所以我采用了挂图和多媒体的方式展示,比较直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但未将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进行提示和指导,这也是突出学生主体的一个体现。

第6题: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B、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C、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参考答案:B

第7题:

噬菌体侵染实验有力地证明了,( )是遗传物质。 A.蛋白质 B.白细胞 C.DNA D.血小板


正确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与生物有关的科普常识。
【名师详解】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具有凝血和止血的重要作用。因此本题选C。

第8题:

用DNA酶处理过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B、这个实验从反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这个实验证明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D、这个实验是艾弗里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重要工作


参考答案:A

第9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具体内容要求是:“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某教材该节教学内容首先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又通过“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说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进一步归纳“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科学结论。
依据上述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两个思考性问题。


答案:
解析:
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科学家们对实验设计思路的分析;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法和分析;
(3)证实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法和分析。
重难点思考问题:针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第一组: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第二组: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1)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了什么
(2)既然S型细菌有致病性,那么加热杀死后再注射会对小鼠有怎样的影响呢 为什么

第10题:

噬菌体侵染实验有力地证明了,(  )是遗传物质。


A.蛋白质

B.白细胞

C.DNA

D.血小板

答案:C
解析:
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具有凝血和止血的重要作用。因此本题选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