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叶片边缘是白色的天竺葵,叫银边天竺葵,其叶片中间却是绿色.将该种植物经置于暗处一昼夜后,再进行光照后摘叶脱色后漂净滴上碘液后发现叶边缘不变蓝,其他部位变蓝,这个实验可以探究说明的事实是()A、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B、在有叶绿体的部位才能进行光合作用C、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D、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有机物和氧气

题目

有一种叶片边缘是白色的天竺葵,叫银边天竺葵,其叶片中间却是绿色.将该种植物经置于暗处一昼夜后,再进行光照后摘叶脱色后漂净滴上碘液后发现叶边缘不变蓝,其他部位变蓝,这个实验可以探究说明的事实是()

  • A、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 B、在有叶绿体的部位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 C、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 D、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有机物和氧气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教师提出问题:“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但是,我们并没有感到缺氧,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氧气。接着带学生思考,二氧化碳是否真的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以及如何用实验来验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
1.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组织学生观察这两个装置,并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两个装置有什么不同?(乙装置中含有氢氧化钠溶液。)
甲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这个对照实验的变量是什么?(二氧化碳。)
组织学生继续观看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提问学生:从两个装置中分别取出叶片,用酒精脱色。
然后往两片叶子上滴加碘液,发现甲装置中叶片变蓝,说明有什么产生?(有机物。)该实验是如何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实验过程中,装置甲叶片变蓝,说明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但是装置乙叶片没有变蓝,说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就证明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
(过渡)如果仅仅吸收了二氧化碳并不能使小白鼠活下去,小白鼠活下去还需要什么?学生回答:氧气。接下来呈现第二个演示实验:探究光合作用能不能产生氧气?
2.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回答如下问题:
本实验的实验现象是什么?(产生气泡。)
怎样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金鱼藻在光下产生了氧气。)
(三)总结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本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和式子。



【答辩题目解析】
1.只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
2.针对本节课,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
不是,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含有藻蓝素,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2.
根据我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合作讨论法。

第2题:

将某植物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后,选取一个叶片按图1处理。照光几小时后,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本实验能说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②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①⑤

答案:D
解析:
本题通过图示的对照实验,考察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甲图叶片中通过锡箔形成了一组有光和无光的对照实验;乙图中,见光部分遇碘变蓝,说明在光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

第3题:

光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植物在()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A.高温

B.光照

C.低温

D.运动


正确答案:B

第4题:

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至阳光下后,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改变而产生的变化示意图如图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BC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仅进行光合作用
C.B点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D.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光合速率是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二氧化碳固定(或氧气释放)量,也称光合强度。
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加。A点开始,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并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强,但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植物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一直在进行.A、B、C错误。B点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相等,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C正确。故选C。

第5题:

将一株银边天竺葵(边缘呈白色)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选一正常叶片,用透气但不透光的黑纸将1处正反两面遮住(如图4),然后将植株移到阳光下。4小时后,将叶片摘下,酒精脱色后用碘蒸气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碘蒸气处理后,2、3处变蓝
B.用不透光的黑纸把1处从正反两面遮住,是为了与3处对照
C.将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是为了耗尽叶片中的有机物
D.1处颜色不变蓝,原因是没有光照,不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答案:D
解析: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照,以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反应场所是细胞中的叶绿体。题干中的实验目的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实验中首先将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是为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原本含有的淀粉,保证自变量的唯一。银边天竺葵的边缘呈白色,不含叶绿体,不会进行光合作用。将黑纸遮住1处是为了与2处进行有无光照的对照。4小时后,将叶片摘下,酒精脱色后用碘蒸气处理,是利用淀粉遇碘会变蓝的原理。实验结果是:1、3两处因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产生,不会变色;2处进行了光合作用,有淀粉产生,会变色。综上所述,A项“3处变蓝”的说法错误;B项“与3处对照”的说法错误;C项“耗尽叶片中的有机物”的说法错误,因为叶片中的有机物不只包含淀粉,不会耗尽;D项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

第6题:

(1)玉米和小麦在适宜条件下接受光照,一段时间后将叶横切片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结果发现玉米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小麦叶片的__________被染成__________,被染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由此可知,玉米属于__________植物,小麦属于植物。(9分)(2)当用碘液对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却发现被染色的叶片同时出现上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据这个实验现象可推知: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该植物具有__________植物的特点,其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最初化合物有__________种,即__________。(6分)


答案:
解析:
(1)叶肉细胞;蓝色;光合作用积累的淀粉与碘液反应变成蓝色;C4;C3(2)C3与C4;2;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
解析:
本题考查了C4和C3植物的结构区别和光合作用的特点。C3植物的叶片中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维管束鞘细胞以外的叶肉细胞都含有叶绿体。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叶肉细胞则含有正常的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在维管束鞘细胞完成的。通过以上分析可得知,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会合成淀粉,C3植物的叶肉细胞会合成淀粉,淀粉遇碘变蓝。结合题意可推出玉米属于C4植物,小麦属于C3植物。如果某一植物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同时可以被染色,说明该植物同时具有C3与C4植物的特点,固定二氧化碳的最初化合物有2种,即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

第7题:

白天,从一棵植物上摘取一个叶片,用酒精脱色、漂洗后用碘液染色,叶呈蓝紫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叶中含有淀粉
B.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C.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D.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

答案:A
解析: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实验步骤:(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6)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色,见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该同学缺少前三步,第一,没有暗处理,这样做不能确定绿叶中的淀粉是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还是原来贮存的;第二,没有部分遮光作对照,这样做不能确定绿叶中的淀粉是在光下制造的,还是在黑暗中制造的。淀粉遇碘变蓝色。一片叶子用碘液染色,叶呈蓝色,只能说明叶中含有淀粉。故本题选择A选项。

第8题:

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在( )进行,CO2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进入叶内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

A.叶片

B.茎

C.根系

D.花


正确答案:A

第9题:

材料:
下面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本步骤: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
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设置对照: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是做对照实验,看看光照的部位(对照组)和不照光的部位(实验组)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光照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脱色。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以便于观察。
染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染色。
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结论:淀粉遇碘液变蓝,说明叶片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淀粉;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问题:
(1)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安全,请问该实验中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
(2)请根据材料,请写出探究光合作用场所的一般流程。


答案:
解析:
(1)①酒精易燃,要按照正确操作方法使用酒精灯。加热时要小心,以免被沸水、蒸汽烫伤。 ②碘液有毒,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性,更不能入口。
(2)①提出问题:是否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②作出假设: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原理:绿叶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内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此外还有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
③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选取植物(银边天竺葵的叶片既有绿色处也有非绿色处)的根、茎、叶柄等非绿色部位,进行对照。实验用具和方法同上一实验。步骤同材料中的实验步骤。结论: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绿叶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④交流讨论。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发现的疑问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

第10题:

如下图所示,某植物的绿叶经光照24小时后,然后脱色用碘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位置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证明() (1)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2)光合作用需要光(3)光合作用放出氧气(4)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2)(4)

B(1)(4)

C(2)(3)

D(1)(3)


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