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议和

题目

南北议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武昌起义后“南北议和”的焦点是()

A.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B.袁世凯必须遵守《临时约法》

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必须到南京就职


参考答案:C

第2题:

1915年12月西南军阀支持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1917年又支持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1918年又与直系军阀串通排挤孙中山,南北议和。这些情况表明( )。

A.南北军阀是根本对立的
B.军阀集团对革命派的根本立场不断变化
C.军阀借革命势力维护自身利益
D.革命派可以同军阀结成可靠同盟

答案:C
解析:
题干所列情况表明,军阀对革命派的支持并不是真正的支持革命,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

第3题: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的标志是( )。

A.逼清帝退位,致使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

B.迫使"南北议和"

C.南京参议院选举他为大总统

D.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正确答案:D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故选D

第4题:

自晚清开始,中国已有多部宪法,但始终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宪政之路。1898年康梁实施变法之后,清政府被迫实施西方现代政治制度,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志士吸取维新六君子之教训,决心推翻帝制,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并以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所产生的《临时约法》重建政局。但帝制虽废,皇权与臣民心理未去,袁世凯复辟,宪政陷入困境。1936年,中国再次立宪,但又遭遇日本入侵的外患,宪政被迫中端。八年抗战之后,仍内忧频繁,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并不具有全民之共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适应局势之变,30多年间四易宪法,仍处于变动之中。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确立了中国宪政制度的框架。阅读上述材料,最能概括其中心旨意的说法是()

  • A、自晚清开始,中国已进入宪政时期
  • B、中国宪法多变,有历史原因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宪法变动,和过去的变动完全不同
  • D、宪政必须具备道德哲学和政治科学的双重精神,仅有一部宪法并不意味着宪政制度的确立

正确答案:D

第5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的信:
在一座已辟为条约口岸的成都市,行政管理权一旦由清政府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的军事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要的严重危险。……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司或领事团的命令。
材料二
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战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
材料三
英国外交部长格雷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电报:
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
中国继续当前的斗争,不仅严重损害中国本身,也严重损害到外国人的物质利益和安全……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表明了英国的态度是什么?
(2)材料二各国的行动对哪一方有利?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英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出发点是什么?
(4)材料四表达了各国的一致态度是什么?综合四个材料指出各国“中立态度”的实质。


答案:
解析:
(1)从经济上遏制革命的发展。表明英国并不希望中国发生革命,不支持革命军一方。
(2)对清政府及袁世凯有利。目的是干涉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保护列强在华利益。
(3)支持袁世凯组织政府,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出发点是保护和扩大英国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
(4)阻止革命。实质是反对中国革命,扶植列强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

第6题:

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的态度由准备武装干涉变为“严守中立”,后又变为扶植袁世凯策划“南北议和”,造成这一系列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得失

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袁世凯卖国求荣

D.清政府土崩瓦解


参考答案:A

第7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举行的和平谈判有
①重庆谈判 ②北平谈判 ③南北议和 ④西安谈判(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曾先后两次主动要求同共产党进行谈判,一是1945年的重庆谈判,一是1949年的北平谈判。南北议和发生在1912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袁世凯之间。西安谈判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因此,正确答案是A。

第8题:

辛亥革命中,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这条材料表明列强的态度是()

A.继续保持中立立场

B.维护中国的和平与稳定

C.压迫南方代表妥协

D.力图尽快结束中国革命


参考答案:C

第9题:

袁世凯的下列行为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有()。

  • A、复辟帝制
  • B、南北议和
  • C、民族政策
  • D、边疆政策

正确答案:B,C,D

第10题:

南北议和


正确答案:南方革命军与袁世凯相妥协的一次谈判。南方革命军的代表伍廷芳与北京政府代表的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正式举行和平谈判。伍代表革命派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则代表袁世凯进行要挟。在此期间,英、美、德、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对议和施加压力,敦促革命派尽快向袁世凯妥协,并采取各种恶毒手段,极力迫使革命派作出让步。
与此同时,混入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搞拆墙脚活动,竭力把革命引向拥袁的道路,革命派内部的妥协势力也抬头。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造成共和,即举袁作大总统。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