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及其形成过程。

题目

京剧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及其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京剧形成的标志是“前三鼎甲”的出现,京剧形成了自己的“皮黄”声腔特色,有了自己特定的剧目,正真在京城舞台上以一种全新的形象确立起来。
京剧可以说它孕育于1790年徽班进京之时,其间经历了徽秦合流,徽汉合流,然后又吸收了京城流行的秦腔、弋腔、昆腔的艺术优长,形成自己的表演体系,共历时五十余年,最终在1840年前后形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粥样斑块导致血栓形成的三种类型及其形成临床后果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裂缝中的血栓不段增长,突入管腔,最终使管腔接近或完全闭塞,造成急性心肌梗塞。
2.血栓突入管腔,严重阻塞血流,单独或与其血管收缩因素一起导致不稳定心绞痛或非Q波型心肌梗塞,其后血栓机化使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
3.裂缝中的血栓长入管腔,由于阻塞程度不重,未产生临床症状,或腔内血栓形成后又自发溶解,使管腔基本保持通畅状态。

第2题:

公文写作过程完成的标志是()

  • A、形成草稿
  • B、形成送审稿
  • C、形成定稿
  • D、形成正本

正确答案:B

第3题: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正确答案:
(P51~252)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熟练操作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2)能利用细微线索。
(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第4题:

简述冰川的形成过程及其类型。


正确答案: (1)在极地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常年积雪,当雪积聚在地面上后,如果温度降低到零下,可以受到它本身的压力作用或经再度结晶而造成雪粒,称为粒雪(firn)。当雪层增加,将粒雪往更深处埋,冰的结晶越变越粗,而粒雪的密度则因存在于粒雪颗粒间的空气体积不断减少而增加,使粒雪变得更为密实而形成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形成后,因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体,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缓流动形成冰川。
(2)按照冰川的形态、规模及所处的地形条件分为:山岳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和山麓冰川。

第5题:

人格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正确答案:自我意识的确立、社会化

第6题:

凝结器内形成真空的原理及其工作过程是什么?


正确答案:蒸汽在透平作完功后的乏汽,进入凝结器被冷却水冷却后凝结成水,体积成千倍的急剧缩小,压力急剧降低,从而形成真空。为了保证凝结器内的高度真空,装设抽汽器,以抽出凝结器内不凝汽体,同时,凝结器内的冷凝液靠冷凝液泵送出界区作为锅炉给水,保证液位不致太高,以致淹没列管,影响换热效果。

第7题:

形成脆性断裂的原因及其形成因素是什么?


正确答案: 产生脆性断裂的原因:①、金属材料韧性低;②、一定的应力水平,包括工作应力、焊接应力、应力集中以及其他附加应力;③、存在裂源等缺陷,包括裂纹、未融合和未焊透等。 形成脆性裂纹的因素:①、应力状态,在三向拉伸应力作用下,材料变为脆性;②、温度,脆性转变温度越高,表示脆断倾向越严重;③、加载速度,加载速度大,使材料易脆断;④、材料状况,包括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厚度等。

第8题:

京剧形成的标志。


参考答案:徽汉两调在北京合流后,西皮、二簧受北京观众的影响而逐渐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并结合湖广音规范唱、念,加之北京、河北籍皮簧演员的出现,标志着京剧的形成。道光二十年(1840)署名观剧道人所著《极乐世界》凡例中写道:“二簧之尚楚音,犹昆曲中尚吴音,习俗然也。今得以悦京师之耳,故概用京音。间有读仄为平者,元人北曲已有其例,幸未嗤为谬妄。”可见道光年间皮簧已经京化。京剧形成时期的著名演员余三胜作为湖北籍艺人,唱念难免带有较多的楚音,而程长庚作为安徽籍艺人,也难免带有较多的徽音,但他们长期在北京演唱过程中,为争取观众,势必要尽可能用京音规范自己的戏曲语言,所以应视“老生三杰”为京剧第一代演员。

第9题:

说明人格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自我意识的确立:自我意识也叫自我概念,足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评价、归属感(角色认同)、形象感等。自我意识的确立有一个发展过程,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常常借助于他人的眼睛为“镜子”,以别人的评价作为间接依据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
2)社会化:指个体的观念及行为被纳入到社会规范中的过程。换言之,是使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个体成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按照社会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角色行为的过程。

第10题:

论述京剧的形成及其初期发展。


正确答案: 形成背景:自清康熙末叶开始,昆曲逐渐衰落,“乱弹”诸腔代之而起,如梆子腔、秦腔、楚腔、皮黄腔等。他们在音乐上突破了曲牌体的形式,创造了以板式变化为主的板腔体式。乾隆中期,出现了雅部与花部对立的局面。“花”“雅”之争的结果是昆曲最终趋于衰落,乱弹诸腔盛极一时。京剧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逐渐形成的。
初期发展:1790年,清乾隆皇帝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进京,使得皮黄腔风靡京城,为清末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京剧以徽剧与汉剧为基础,又广泛吸收了其他剧种,如昆剧、秦腔等优点,京剧真正初具规模,是在清咸丰年间,“三庆”、“四喜”、“春台”的班主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称为第一代京剧泰斗,被称为“老生三杰”。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京剧又有了新发展。它是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相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