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抗日战争期间思想文化界的论争。

题目

简述抗日战争期间思想文化界的论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首先是哲学界现代新儒家学派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展开的斗争。抗战爆发后,空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下,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成为社会思潮的主导。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金岳霖的“论道”等影响都很大。
其次是文艺界的争论,主要包括对“文艺与抗战无关论”的批判,同“战国策派”的斗争及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上述争论的各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但都不同程度地推动着抗战文化的深入发展,使之突破了前期的单调性与表面性,恢复了其应有的丰富性、深刻性与复杂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思想论争主要包括()。

A关于“国民性”的论争

B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C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D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E关于“大众语”的论争


B,C,E

第2题:

左联和新月派及梁实秋的思想论争


正确答案: 左联和新月派的论争,是新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学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第一次重大的论争。

第3题:

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期间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4题:

毛泽东思想经历多个发展阶段才最终走向成熟。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主观条件是()

  • A、中国共产党理论素养的提高
  • B、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
  • C、毛泽东成为党的领导核心
  • D、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端正

正确答案:A,C,D

第5题:

简述“两个口号”论争的意义。


正确答案: 1935年底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解散“左联”。1936年4月,党中央派冯雪锋为特派员从延安到上海。鲁迅、冯雪锋、胡风等商量后,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以行补救。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对此进行指责,于是发生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鲁迅著文提出两个口号可并存,批评国防文学的宗派主义理论,也批评了大众文学有些作家对口号的错误解释。这一场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两个口号论争得到了积极和结果,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较充分的思想条件。

第6题:

南社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内部论争的情况如何?


正确答案: 南社诗学思想是南社文学思想的主要方面,其诗学思想大多接受了“诗界革命”的主张,结合新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需求,将诗歌革新推向前进。
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更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2)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南社诗人更注重创作的时代精神,强调诗歌应因时而变;
(3)在文学反映的对象上,他们在维新派所强调的“启民智”的基础上,突出诗歌的民众性,公开号召诗歌要面向“下等社会”,面向“贩夫走卒”;
(4)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上,他们反对宗派,强调诗人的主体意识,提出要敢于突破传统形式的束缚,创作具“噌吰镗鞳,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风格的诗。
南社一成立,就激烈地展开了反对同光体的斗争,但这种斗争首先是从内部引发的。在南社内部仍不乏同光体的崇拜者,如庞树柏、姚锡钧、胡先骕、朱玺等。就在南社的成立会上,以柳亚子为一方,以庞树柏、姚锡钧等为一方,就诗歌尊唐还是尊唐还是尊宋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论争表面上看是尊唐尊宋之争,实际上是反对同光体的斗争在南社内部的反映,是维新派在“诗界革命”中所进行的反对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的斗争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从而受到南社大多数社员的赞同与支持。

第7题:

1927年551937年左翼阵营内部的思想论争有()、()。


正确答案:革命文学论争;两个口号论争

第8题:

别林斯基于1839年在莫斯科正式加入了俄国思想文化界。


参考答案:错

第9题:

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展开了思想论争


正确答案: 1、“自由人”——胡秋原;“第三种人”——苏汶
2、张闻天,以哥特笔名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批评了左联领导对“第三种人”、“第三种文学”的否认;批评了文艺只是“政治的留声机”的理论

第10题:

简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正确答案:鲁迅在与创造社的论争中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提倡,他对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意见是,“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不必忙于挂招牌”。针对创造社忽视艺术特性的错误,他指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茅盾在此同时,主张描写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闷,如他在《蚀》三部曲中所写的那样。他在《从牯岭到东京》等文中批评了创造社有革命热情而忽视艺术性,形成标语口号化,既不能正确表现无产阶级意识,又不为工农大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