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题目

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论清末预备立宪活动。


答案:
解析:
(1)所谓“预备立宪”,乃是清政府在20世纪初进行的以预备“仿行宪政”为名的政治活动。“预备立宪”的实质是,清政府用宪政争取和拉拢资产阶级立宪派,抵制革命运动,适应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需要,巩固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2)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指导原则,就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即大权由朝廷统揽,一般政务向舆论公开。可见,基于这一宗旨的预备立宪,虽然在表面上有革新的举动,但是其目的仍然是抵制革命,以维护专制统治。
(3)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包括:1)成立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指导机关。2)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该文件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从本质上看,《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末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而玩弄的政治骗局。《钦定宪法大纲》通过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披上“宪法”的外衣,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君主绝对权力,体现了清朝贵族企图继续维护专制统治的意志和愿望。不过,该文件虽然不能体现民意,但该活动拉开了中国宪政运动的序幕。3)设立谘议局和资政院。谘议局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清政府设立的地方咨询机关,谘议局不具有资本主义制度下地方议会的性质。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清政府设立的中央咨询机构,它根本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议会组织。4)制定公布《十九信条》。1911年,清政府正式公布《十九信条》。《十九信条》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宪法性文件。《十九信条》承继了《钦定宪法大纲》的基本精神,但在内容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国会的权力,但是却没有规定人民的权利。这体现了清末满洲贵族企图继续以君主立宪为名,维护清朝皇统和皇帝最高统治的实质。《十九信条》是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朝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局而被迫抛出的宪法性文件。但是由于其继续体现皇统精神,因此,《十九信条》的颁行没有挽救清朝的灭亡。《十九信条》的公布,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破灭的最后记录。

第2题:

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所设立的资政院实质上是()。

  • A、御用机构
  • B、国家议会
  • C、立法机关
  • D、司法机关

正确答案:B

第3题:

简述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和意义


参考答案:一、内容1:管制改革:撤军机处改尚书为内阁成员等改革2: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强调君权的地位和君主的神圣,规定了臣民的权力和义务3:设立资政院和咨议局:其主要职能是广泛调研民间意愿,4:《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了皇权,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制衡原则,实行责任内阁制,提高国会的地位。 
二、意义:1预备立宪从实际上讲是一场政治欺骗活动2他的一系列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阶级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更多的社会混乱3预备立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封建政治异体:资政院和谘议局4引进了西方国家的法律思想,传播了宪政文化 

第4题:

简述清末预备立宪的实质、影响与意义。


正确答案: (1)实质:20世纪初年以清政府为主体实施的预备立宪活动,是一个在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一场特殊的宪政活动。从清政府的本意来说,是不愿意实施宪政的,更不愿意皇权受到约束和限制。但是,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和国内外立宪力量的强烈呼声,他们不得不做出让步,以预备立宪来应付时局,取悦列强,缓和内外矛盾和舆论压力、政治压力,遏制革命形势,以达到消除统治危机的目的。所以,预备立宪从其本质动机来说,是一场政治欺骗活动。立宪是不会损害皇室利益的。在这样动机下推出的各项立宪举措,其前提都是要保护皇室的利益、维护皇权统治的。
(2)影响与意义:应该看到,短短几年的预备立宪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仍然有其积极意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推出的系列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洲贵族与汉族权贵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本来就矛盾交错的社会背景下引发了更多的社会混乱,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发生,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从另一个方面催生了新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的诞生。如官制改革中,地方督抚为自身利益坻制中央的控制、一再要求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权限,削弱王公大臣的权力;又如,在内阁人员酝酿产生的过程中,统治集团中的各种势力围绕权力的重新分配纷纷拉拢亲信你争我夺、冲突不断。其中既有改革与传统的对立和冲突,又有改革与利益之间的冲突。这些都严重削弱了清朝统治集团的力量。
其次,“预备立宪”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机构,如资政院、谘议局等,却是封建政体的异体。尽管它们的活动都是在总督和朝廷的严密监视之下的,但是,它们的各项活动却是对清廷的巨大挑战,《速开国会案》反对九年预备立宪计划,矛头直指皇权权威;对军机大臣的弹劾,则直接针对朝廷的行政中枢。这些活动都是由君主政体过渡到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冲击了根深蒂固的专制政体。
再次,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法律理念,传播了宪政文明。宪法、议会等第一次被引进中国的政治生活,皇帝的权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宪法赋予的,皇帝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也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这些观念在中国逐步传播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法律观念逐步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宪政法律素养的法律人才,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创设r条件,也为我国近代法律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5题:

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主要包括:()。

  • A、发布“预备立宪谕”
  • B、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 C、发布《十九信条》

正确答案:A,B,C

第6题:

资政局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设立的地方民意机构。()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清末为预备立宪而在地方设立的采集舆论的机构是()

  • A、咨议局
  • B、资政院
  • C、商会
  • D、报馆

正确答案:A

第8题:

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主要包括:()。

A.发布“预备立宪谕”

B.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C.发布《十九信条》


参考答案:A, B, C

第9题:

()是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清政府设立的地方咨询机构,于1909年在各省成立。


正确答案:谘议局

第10题:

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的正式启动。

  • A、新政
  • B、预备立宪
  • C、戊戌变法
  • D、洋务运动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