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确立于()。A、《北齐律》B、《晋律》C、《唐律疏议》D、《开皇律》

题目

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确立于()。

  • A、《北齐律》
  • B、《晋律》
  • C、《唐律疏议》
  • D、《开皇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首次确立“十恶”制度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北魏律》

B.《北齐律》

C.《开皇律》

D.《唐律疏议》


正确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是首创“十恶”制度的封建成文法典。《开皇律》基本内容和篇章体例,较以往的封建法典有较大改革,表现之一就是首次确立“十恶”罪。《开皇律》在北齐“重罪十条”基础上正式形成了“十恶”制度。可见,C项是正确答案,排除A项、B项和D项。注意:虽然《北齐律》首次规定“重罪十条”,但不能将“重罪十条”混淆为“十恶”。

第2题:

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确立于()。

A.《北齐律》

B.《晋律》

C.《唐律疏议》

D.《开皇律》


参考答案:D

第3题:

正式确立“十恶”制度,犯十恶者,“为常赦所不原”。

A.《晋律》

B.《开皇律》

C.《唐律疏议》

D.《大明律》


正确答案:B

第4题:

首次规定“十恶”制度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北齐律》
B.《开皇律》
C.《唐律疏议》
D.《宋刑统》


答案:B
解析:
【精解】《开皇律》首次规定“十恶”制度,故选B项。“十恶”渊源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但并不等于说“十恶”制度确立于《北齐律》,故排除A项。

第5题:

以“法条明审,科条简要”而著称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北魏律》
B.《开皇律》
C.《唐律疏议》
D.《北齐律》


答案:D
解析:
解析:《北齐律》以“法条明审,科条简要”而著称;《开皇律》以“刑网简要,疏而不失”而著称。对于《北魏律》和《唐律疏议》,后世没有专门的评价。

第6题:

在我国古代,使封建五刑制度定型化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北齐律》

B.《开皇律》

C.《贞观律》

D.《唐律疏议》


正确答案:B
解析:考查要点是封建制五刑和《开皇律》。封建五刑制的确立有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五刑(墨、劓、(图片)、宫、大辟)已经相当完备。到了汉代,奴隶制五刑开始发生变化,即通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刑制改革,使得奴隶制五刑中的墨刑演变为髡钳城旦舂(属于劳役刑,劳役刑相当于徒刑);劓刑改为笞三百(汉景帝又改为笞二百);斩左趾改为笞二百(汉景帝又改为笞一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到了南北朝时期,宫刑也开始发生变化,北朝西魏在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下诏禁止宫刑,北齐在天统五年(公元569年)也诏令废止宫刑,宫刑退出了历史舞台。可见,在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转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肉刑、死刑向笞(鞭)刑、徒刑和死刑转变的过程。宫刑的废除,使得在徒刑和死刑之间缺少中间刑,流刑作为徒刑和死刑的中间刑在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现。北魏时期又对五刑制度加以改革,增加了鞭刑和杖刑,形成了死、流、徒、杖、鞭五种刑罚。隋文帝开皇年间,制定了《开皇律》,《开皇律》在南北朝的五刑制基础上,以笞刑代替鞭刑,把刑罚定型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封建制五刑制度自此正式确立,并一直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

第7题:

共用题干

封建制五刑正式确立于、
A、《曹魏律》
B、《北齐律》
C、《开皇律》
D、《泰始律》

答案:C
解析:
A项说法反过来就是正确的,“质剂”是买卖契约,“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用的较短的契券。“傅别”是借贷契约,D项指的是“别”,“傅”是指将债的标的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别”要一分为二,札上有半文。
《开皇律》由隋文帝杨坚制定,规定了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还规定了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恶不适用八议、不能自首、赦免。
B项《法经》只留下盗、贼、网、捕、杂、具六个篇名,其内容已失传,《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才是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古代成文法典。C项《宋刑统》全称应为《宋建隆重详定刑统》。D项中的《大中刑律统类》是唐宣宗时颁行的,而不是宋初的,故只有A项正确。
《汉穆拉比法典》是奴隶制早期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是《乌尔拉姆法典》,故A项不正确。《唐律疏议》的《疏议》是官方制定、经过皇帝认可的有法律效力的解释,C项不正确。《拿破仑法典》并非“拿破仑法典”,前者仅指《法国民法典》,后者包括《法国民法典》、《法国民事诉讼法》、《法国商法典》、《法国刑事诉讼法典》和《法国刑法典》。“拿破仑法典”加上拿破仑的宪法才成为一个完备的成文法体系,故D项也错。正确答案为B。
只要了解故杀的渊源,就很容易解答本题。故杀的渊源已久,北魏时已经出现了故杀。北魏的《斗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忿怒,以兵刃杀子孙,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若心有爱憎而故杀者,各加一等。”《隋律》中也有故杀,比如有“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的规定。按《唐律》规定,故杀是“非因斗争,无事而杀”,即双方并非因为斗殴,一方突然起意杀人。这样,从前的贼杀就被新出现的故杀和单独进行的谋杀所分解了。以后明清都继承了唐律对故杀的这一定义,并对之进行更进一步的阐释,从而将谋杀和与谋杀关系最为密切的故杀这一概念相区别。早在西晋,张斐对“故”的解释是“知而犯之”即明知故犯是“故”。因此,可以认为,谋杀、贼杀当然都包含于“故”杀人。西晋时期及以前的“故”均更强调主观意图,而谋杀和贼杀均更关注杀人行为的外部表征。也许正是因为“故”的这一含义的存在,所以,同属于故意杀人的谋杀和贼杀便各侧重于对其外部表征的描述以对二者相区别。但是后来“故”的含义最终演变成与“贼”相似,因此故杀这一新的杀人类型也取代了贼杀,而故杀和谋杀则成了一对需要认真区别的概念。

第8题:

下列有关《北齐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A.《北齐律》首次规定了“十恶”制度B.《北齐律》直接成为《唐律疏议》的蓝本C.《北齐律》以“刑网简要、疏而不失”而著称于世D.《北齐律》确立了死、流、徒、杖、鞭五刑制度


正确答案:D
《北齐律》首次规定了“重罪十条”制度,该制度成为隋朝《开皇律》规定的“十恶”制度的渊源。可见,A项表述错误。《北齐律》直接成为《开皇律》的蓝本,而《开皇律》则是《唐律疏议》的蓝本。可见。B项表述错误。《北齐律》以“法条明审,科条简要”丽著称于世,而《开皇律》以“刑网简要、疏而不失”而著称于世。可见,C项表述错误。《北齐律》确立了死、流、徒、杖、鞭五刑制度,这为《开皇律》最终确立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度打下基础。可见。选D项。

第9题:

封建制“五刑”正式确立于(  )。
A.北魏律
B.北齐律
C.开皇律
D.唐律


答案:C
解析:
《开皇律》将刑罚确定为管、杖,徒、流、死五刑,为后来历代封建政权沿用。

第10题:

首次以《名例律》作为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的法典是(  )。
A.《曹魏律》
B.《晋律》
C.《北齐律》
D.《唐律疏议》


答案:C
解析:
【精解】《法经》首创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具法》,商鞅改法为律将《具法》改为《具律》,《曹魏律》将《具律》改为《刑名律》,并置于律首,《晋律》在《刑名律》后面增加《法例律》,共同作为法典的总则篇,《北齐律》将《刑名律》和《法例律》合并为《名例律》,作为封建成文法典的总则篇,开创了以《名例律》作为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的先例,并被隋、唐、宋、元、明、清沿用,清末沈家本奉命修律,以总则的名称代替《名铡律》,从而结束了达1400年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