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表到1—2千米高度称为什么层?厚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题目

从地表到1—2千米高度称为什么层?厚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从地表到1~2千米的高度称摩擦层。又称扰动层或大气边界层。
其厚度一般是夏季大于冬季,白天大于夜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料层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有何规律,为什么?


正确答案: (1)一般地来说,越往下层,温度水平越高;
(2)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上层高温区的自动储热作用;
二是布料过程中产生固体燃料的自然偏析。

第2题:

大气圈从地表到高空可分为哪些层,说明其空间高度和温度变化趋势?


正确答案:大气圈从地表到高空可分为对流层(0-12km,温度逐渐变低)、平流层(12-55km,温度逐渐升高)、中间层(55-85km,温度逐渐变低)、热层(85-800km,温度逐渐升高)和散逸层(大于800km,温度逐渐升高)。

第3题:

为什么燃机在启动过程中要密切监视排烟温度的变化?从燃机点火到带满负荷,各个阶段排烟温度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排烟温度是监视燃料供给系统、燃烧室和高温热通道部件工作状态的重要参数,燃机启动过程中易发生超温,和燃烧不均匀情况,所以要监视排烟温度的变化。
从点火后,排烟温度随FSR开始上升,当脱扣后约470℃,脱扣后急剧下降到270℃左右,然后又开始上升,直到带满负荷,温度约540℃左右,进入温控,排烟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第4题:

近地层中,风的日变化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正确答案:近地层中,白天风速增大,午后增到最大,夜间风速减小,清晨减到最小;
原因:白天湍流强,上下层空气动量交换增强,使上层风速较大的空气进入下层,致下层风速增大,风向右偏,上层风速减小,风向左偏;夜间湍流减弱,下层风速变小、风向左偏,上层风速增大,风向右偏。

第5题:

复层鳞状上皮从底层到表层细胞形态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正确答案:①细胞体积由小到大;②胞核由大到小,最后消失;③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均匀到粗糙、紧密、固缩;④核胞质比由大到小;⑤胞质量由少到多,胞质染色由暗红色到浅红色。

第6题:

对流层分摩擦层和自由大气层,摩擦层是从地表向上到距地表1—2千米的高度的大气层。该层受地表热力和摩擦力作用影响较大,空气要素变化(),天气的地方性特征()。()

  • A、平缓,明显
  • B、平缓,不明显
  • C、剧烈,明显
  • D、剧烈,不明显

正确答案:C

第7题:

为什么报酬递减规律又可称为生产要素可变化比例规律?


正确答案:因为只有在可变比例生产要素组合下才会出现当一些要素固定,而另一种或一些要素变动时产量才会发生变化。

第8题:

料层厚度对烧结过程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料层薄时,由于料层阻力小和机速快,生产率高,但强度不好的上层烧结矿所占比例大,成品率低,返矿增加;料层厚时,烧结过程热量利用率较高,燃耗低,FeO低,还原性好,同时中间粒级增加,成品率高,返矿少。但料层提高增加了上下层烧结矿的不均匀性,且料层阻力增加,生产率下降。

第9题:

什么叫雪线?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什么?不同纬度的雪线有什么变化规律?


正确答案: (1)雪线是在气候年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这一高度的界线称为雪线。
(2)决定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降水和地形。
1.温度,形成多年积雪区,首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是否长期保持在0摄氏度以下。气温随高度和纬度而变化,低纬雪线位置较高,高纬雪线位置较低。
2.降水量,根据地球上的现代雪线高度来看,雪线位置最高不在赤道,而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附近降水量多,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少,但这两个地区的温度对雪线的影响不如降水量影响大。
3.地形,雪线的高度还受到地形的坡形和坡向的影响。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雪线的高度比北坡的低。
(3)由于影响雪线的因素不只有温度还有降水,所以全球雪线的纬度分布规律为:从赤道到副热带高气压带雪线高度逐渐升高,再向两极逐渐降低。

第10题:

摩擦层中风随高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正确答案: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既受摩擦力随高度变化的影响,又受气压梯度力随高度变化的影响;
如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随高度增加,风速不断增加,风向不断向右偏转(北半球),到摩擦顶接近地转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不同高度各风矢量的终点在平面投影的平滑连线,称为埃克曼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