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全球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题目

简述全球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美国全球外交战略的演变过程。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全球战略扩张阶段。(“通制政策”)
在这一阶段,美国以强大的军事、经济力量为后盾,大力扶植、援助西方的亲美政府,向第三世界渗透,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对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遏制,妄图称霸世界。其外交战略具有鲜明的进攻性、侵略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杜鲁门主义。
(1)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杜鲁门上台后,视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重大障碍,终止了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战略,制定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2)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年)。根据朝鲜战争后世界的形势,美国在坚持冷战与遏制战略的同时,对其全球战略进行了一些调整。
(3)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年)。进入60年代,肯尼迪上台,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更为灵活的“和平战略”,试图通过和平与战争的两手策略,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
第二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全球战略调整阶段。(“缓和战略”)
(1)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年)。1969年7月,尼克松上台不久,正式提出尼克松主义,表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1970年2月,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尼克松正式提出了尼克松主义作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伙伴关系、实力后盾、谈判手段”。
(2)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福特继任总统,他在对外政策上延续了尼克松主义。
(3)卡特时期(1977—1981年)。卡特政府上台后,在延续尼克松主义的基础上加强美国意识对世界的影响,将恢复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政治号召力作为对外战略的突破口,提出“世界秩序战络”。
第三阶段: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战略推进阶段。(“新遏制战略”或“超越遏制”战略)
(1)里根时期(1981—1989年)。里根上台后,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放弃了前任的缓和与利用均势的战略,打出了“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旗号,制定了“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战略”“星球大战计划”。
(2)布什时期(1989—1993年)。布什的总统任期跨越了冷战前后两个时期,根据国际形f的巨大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也发生了很大的调整。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战略扩展和单边主义阶段。(“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
(1)1993年1月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的摸索,1994年1月,克林顿比较清晰地描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一个目标、三大支柱”。“一个目标”是坚持美国的领导地位,把它定位为媚骨外交战略的首要目标。
(2)1994年7月,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它的核心是确保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使21世纪仍然是美国世纪。
(3)2001年小布什新政府上台,组成了一个有军工集团背景、保守色彩浓厚的执政班子。布什明确提出了“先发制人”的原则。美国的“单边主义”恶性膨胀成为小布什政府穷兵黩武的外交政策的形成原因。

第2题:

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


正确答案: 从广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代表着经济活动从国内向全球范围扩张的过程以及随之而出现的种种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过程。因此,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融合的过程,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员流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互动的四个基本途径。首先,要实现产业的跨国转移,商品、资金、技术和人员的跨国流动缺一不可。其次,随着产业转移的实现,商品、资金、技术等的跨国流动又会得到进一步加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互动是以产业转移为纽带而发生的。产业转移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因此其根源在国内,外部因素起着强化作用。

第3题:

从生物圈中的碳循环过程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推动碳循环的主要原动力()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对

第4题:

论述农田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及低碳农业的途径?


正确答案: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流动路线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作物体内,作物向土壤输入有机碳有两种方式:
一是作物生长期间凋落物以及收获后的秸秆根茬部分;
二是根系释放的有机物质土壤中另外一部分碳来源于有机肥和化肥中的碳量。同时,作物和土壤的呼吸作用向大气转移碳量。
碳素沿着食物链向家禽家畜和人类流动,然后人畜粪便以及遗体重新进入系统。此外还包括物质投入和农业管理等活动折合的碳量。
低碳农业的途径有:
①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农业资源一农业产品一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
②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是依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发展生产,最终建立起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体系,是一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
③发展有机农业经济:有机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将农业经济系统纳入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发展有机农业可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有机农业产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有机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出口可以给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极大潜力。

第5题:

全球碳循环包括哪些重要的生物的和非生物的过程?


正确答案: 生物过程:生物的同化/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非生物过程: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第6题:

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研究气候变化导致的()。

  • A、农业病虫害
  • B、全球或区域水循环变化
  • C、全球或区域碳循环变化
  • D、寄生虫病以及病毒的变异与传播

正确答案:A,B,D

第7题:

试分析全球碳循环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林木生长这样的碳汇可以吸收近一半的碳排放,“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全球的碳循环。”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累积,但是一直以来,海洋、植物和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部分地抵消了这种影响。
由于海洋途径的迟滞性和生物圈控制途径的减弱,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使近地大气层保持较高的温度(即温室效应)
由于全球变暖,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和较高的气温将加速北极的光合作用与风化分解作用,从而加快北极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过程。因为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季延长,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群落的组成也会发生改变。
此外,全球变暖造成陆地和海洋哺乳动物迁徙路线改变。例如,鳕鱼和其他一些鱼类会因为海水温度的变化而迁移数千公里,从而改变北冰洋生态系统的格局。气候变暖对几个环北极国家的渔业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全球变暖还会对北极的人类活动产生深刻影响。因为气候变暖,北极冬季变短,稳定的海冰减少,使原来冬季在海冰上进行的石油钻探活动受到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多年冰的彻底消失使廉价的石油钻探技术在北极应用成为可能。
此外,全球变暖将导致格陵兰冰盖迅速消融,造成全球范围的海平面上升。

第8题:

简述陆地生态系统里的碳循环过程。


正确答案:

碳循环的最简单形式:光合与呼吸
光照条件下,植物把CO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构成自身生产力;植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和水,释放能量;CO2通过根和叶释放到大气中;空气中的CO2再被利用……
生态系统里的碳循环:食物链
植物吸收CO2,转化为生产力;进入食物链……;各营养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大气中的CO2再被植物利用。
第三种形式:远古生物残体中的CO2参与现在的碳循环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释放CO2;植物利用,进入生态系统;同时,碳在大气圈-生物圈-土壤-海洋之间进行交换,最终返回到沉积层。
水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扩散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大气中的CO2溶解进入水体,光照条件下,浮游植物吸收水面上的CO2……食物链……反复的消耗与合成,不断进行CO2的循环……相当数量的碳以碳酸盐的形式聚集在软体动物和有孔虫的骨胳中,最后转为海洋沉积物

氮循环

惰性的氮被固定为活泼的氨盐、亚硝酸盐或者硝酸盐,进入土壤。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态氮,合成为蛋白质,然后被动物摄食(进入食物链)
动植物残体,动物代谢产物被细菌分解,发生氨化作用,有机氮转为无机氮,回归自然。
回归的自然一部分无机氮又被植物吸收……
另一部分被反硝化细菌作用,形成N2返回大气……


第9题:

简述碳循环的途径。


正确答案: 碳循环的途径有三个:
(1)途径之一是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①细胞水平的
②个体水平的
③群体水平的
④食物链(系统)水平的循环
(2)途径之二是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碳素交换。
(3)途径之三是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

第10题:

论述地球碳循环的过程。


正确答案: 碳循环包括两个方面:
一、碳的生物小循环过程:是指碳从大气的二氧化碳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和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碳水化合物,构成全球的初级生产。通过食物链,碳水化合物经过动物的消化和吸收转化为动物的次级生产。动物和植物同化的碳,一部分通过其呼吸作用返回到大气之中,另一部分通过动物排泄物或以动植物残体的形式回到环境中。环境中的这部分碳最终被微生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成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状态。
二、地质大循环过程:一部分生物残体在地层中形成碳酸盐,沉积于海底,形成新的岩石,使这一部分碳较长时间储存在地层中,暂时退出碳循环。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碳酸盐矿物中的一部分碳又重新返回到大气层,参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再循环。
总之,碳在地球大循环中各个组分的含量一般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而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