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控鱼池水质?

题目

如何调控鱼池水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青虾养殖池与养鱼池的区别为()

  • A、养青虾的面积不宜过大
  • B、养青虾池中须有水草
  • C、水质好,应清除干净敌害
  • D、A+B

正确答案:D

第2题:

如何将盐碱地池塘改造成养鱼池塘?


正确答案: 开发盐碱地池塘养鱼,关键技术是调节水质、压碱降盐,使其溶氧、pH值、有机耗氧量、盐度、肥度等理化因子适应鱼类及饵料生物需要,为此,需采取以下措施对盐碱地池塘进行建设和改造:
①深挖池、高抬田。
②建立合理的排灌系统。盐碱地池塘如果没有进排水系统,由于地下水渗入池塘,池水盐碱度就会升高,甚至高达淡水的几十倍,对养鱼和改良土壤均不利。
③引淡排碱。新开挖鱼池在使用前要引水浸泡10~15天,然后排去水再淋洗一次,以降低盐碱度,池水排干后随即注入80~100厘米深的淡水,利用高水位阻止地下盐碱水的渗入。
④施足基肥。有机肥以绿肥为好,但耐碱植物如碱蓬等不能作为绿肥使用。
⑤种植降碱排碱绿肥。如田菁、苜蓿等。

第3题:

如何保证系统水质?


正确答案: ①选着合适的气化温度并控制稳定。②适当加大系统水循环。③控制好沉降槽的操作,及时添加适量的絮凝剂及出口分散剂。④控制好高压蒸及真空闪蒸的操作。⑤调节灰水适当的PH值。

第4题:

如何加强池塘水质管理?


正确答案: ①合理选择养殖场,保护水源生态环境;
②曝(冻)晒并彻地清整鱼塘;
③投放优质健壮鱼种,合理密放,科学混养;
④控制养殖池富营养化,降低养殖自身污染,三看施肥,五定投饵;
⑤适时适量加注新水和及时换水;
⑥定期搅动底泥;
⑦推广和科学使用增氧机,水质改良机等渔业机械;
⑧合理施用微生态制剂、增氧机、生石灰等;
⑨水生浮游生物组成的控制;
⑩科学合理安全施用渔药;

第5题:

河口区苗种生产中水质调控技术主要从哪方面确保水质适种宜于虾蟹幼体()

  • A、盐度、钙镁含量及比例
  • B、水温
  • C、COD

正确答案:A

第6题:

含铁丰富的地下水注入鱼池后水质如何变化?


正确答案: 含大量铁的地下水大量注入鱼池,会使水质状况发生一系列变化。首先是Fe2+被氧化成Fe(OH)3,水变混浊,pH值降低:4Fe2++O2+10H2O,4Fe(OH)3+8H+生成的Fe(OH)3絮凝时会将水中的藻类及悬浮物一并混凝、下沉,使水又逐渐变清。过些天浮游植物又繁生,水又渐渐变浑,pH又回升。大量Fe2+氧化需要消耗水中的溶氧,水中生成的大量Fe(OH)3微粒会堵塞鱼鳃,聚沉藻类。

第7题:

新建鱼池应注意的条件()。

  • A、水面要求
  • B、水深要求
  • C、水质要求
  • D、D、B、C

正确答案:D

第8题:

为改变养鱼池中水质过酸,每吨水加生石炭的量是()克。

  • A、10~20
  • B、50~60
  • C、30~40
  • D、70~80

正确答案:C

第9题:

如何调控鱼池水质?


正确答案: 每年冬季和早春水温低,池水处在相对静态,水质清澈,或保持夏秋季遗留、具有一定肥度(一定浮游生物)的水供鱼越冬。此时的水质调控方法是清塘消毒、施基肥,为翌年鱼类饲养打好水质基础。
春季到夏初(3~6月),水温不断回升;秋季到冬初(9~11月)水温又不断下降。在这两个时期,特别是交叉阶段,经常注入新水,并对症药物预防鱼病,调控水质尤为重要。根据主养鱼类不同,进行适当追肥、投饵,可形成良好水色、水质。
在夏季7、8月间,水温高,需人工调控水质。首先,当需要施肥时停止使用有机肥,巧施化肥;第二,经常注入新水并搅动上下水层;第三,用好增氧机搅动水层。特别是剧烈天气变化之前和之后进行池塘增氧,防止鱼类严重浮头和泛塘。
对于蓝绿色和砖红色水,采取大量换水、搅动水体增氧,必要时,局部用硫酸铜或络合碘等药杀、配合加水防泛塘,增施磷肥或微生态菌肥等综合方法进行调控。对于淡灰色和黑灰色水,采取补磷增施磷肥的方法调节。对于乳白色水,采用杀虫剂药杀浮游动物和增施化肥的方法进行调节。如果施化肥方法效果不佳,显示水质中还缺乏其他营养素,则采取施用适量有机肥配合调节。

第10题:

池塘食用鱼养殖水质调控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及时加注新水
2.定期使用漂白粉和生石灰
3.混养水生漂浮性植物
4.使用化学或微生态制剂
5.应注意合理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