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肝坏死如何防治?

题目

河蟹肝坏死如何防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河蟹养殖过程中放养螺蛳的作用、意义以及如何投放?


正确答案: 作用:净化水质、维护水质清新的作用;螺蛳营养丰富,利用率较高,是河蟹最喜食的理想优质鲜活动物性饵料,可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提高成蟹上市规格。
放养螺蛳的意义:螺蛳的价格较低,来源广泛,蟹池中投放螺蛳可明显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螺蛳的放养:分三次放养,总量在800~1200斤/亩。
第一次放养:放苗后,投放螺蛳100~200斤/亩。
第二次放养:清明前后,也就是在4月到5月份之间,投放400~500斤/亩,放在水草的板田上。
第三次投放:6~7月份放养200~300斤/亩。

第2题:

如何进行河蟹病害生态预防?


正确答案: 1、春季的病害防治主要是纤毛虫。在河蟹下塘第一次脱壳结束后,杀灭一次纤毛虫,隔2-3天水体消毒一次。
2、河蟹每次脱壳前后,使用1-2次矿物质补充剂,补充微量元素,促进脱壳生长。
3、进入5月份,河蟹吃食开始旺盛,应定期投喂内服药,主要以保肝、维生素、抗生素等。并且要中西结合效果较好。
4、进入5-6月份,每隔10-15天,需要进行底质改良一次,并适时试用微生态制剂。
5、在日常饲料中也可添加大蒜素,EM菌原露,既可杀死抑制病菌和某些原虫,也可以起到诱食作用,同时需要经常添加Vc和免疫多糖,增强抗病能力。

第3题:

河蟹池塘中水草种植的种类和如何管理水草?


正确答案: 水草的种类:轮叶黑藻:蟹喜食,生命力强不败水,芽孢播种,50-60%;伊乐藻:生长快,高温季节易腐烂败水,草茎栽种,20%;苦草:蟹喜食,草籽播种,10-20%
水草的管理:
①、栽种前施基肥(复合肥+硫酸锌肥),种草面积为池塘60%
②、养殖前期投料保草,肥水防止青苔生长
③、养殖中期割除过多水草,控制水位,及时清除浮草烂草
④、养殖后期适当补草(水花生)

第4题:

克氏原螯虾在河蟹养殖中有什么危害?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1)克氏原螯虾对河蟹养殖的危害
①带入大量的病原菌,引起河蟹疾病的发生克氏原螯虾的适应能力强,生存范围很广,经常出入于水质极差,甚至污染严重的水体中,势必会给河蟹池带入大量的病原菌。克氏原螯虾与河蟹同是甲壳动物,极易使河蟹造成很多病的交叉感染。
②与河蟹竞争栖息地每年的4~5月,此时河蟹苗刚放养不久,而克氏原螯虾却已长的较大,占据了有利的栖息地打洞掘穴,给同样具有掘穴生活习性的河蟹苗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据实地观察,该河蟹养殖基地在4~9月份,在河蟹池堤边每平方米有克氏原螯虾的洞穴6~8个,而且所有克氏原螯虾的洞穴位置较河蟹苗的有利得多。这样,河蟹苗遭受鸟类、老鼠袭击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也不利于河蟹苗在水温较低时的防寒保暖,造成河蟹集体上岸外逃。河蟹与河蟹之间为了争夺位置较好的洞穴也相互残杀,降低河蟹的成活率。
③与河蟹竞争食物,加大养殖成本克氏原螯虾与河蟹的食性相同,都是杂食性动物,以各种鲜嫩的水草,水体中的鱼、虾、螺、蚬、蠕虫等都是它们喜爱的饵料,对腐臭的动物尸体尤感兴趣。如果池塘中克氏原螯虾的数量过大,势必会对河蟹形成激烈的饵料竞争,既争食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又争夺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造成河蟹因饵料不足,蜕壳不一致、规格大小悬殊。以每667米2年产克氏原螯虾16千克,克氏原螯虾的饲料系数最低为2.0计算,每667米2需要消耗河蟹饲料32千克,从而大大增加河蟹的养殖成本。
④残食蟹苗,降低蟹苗的成活率河蟹的生长是跳跃式的,通过不断蜕壳来增大个体大小与体重。刚蜕壳与正在蜕壳的河蟹,失去抵抗能力,极易成为克氏原螯虾的口中之食。而且河蟹蜕壳时,一般不在自己原来的洞穴中进行,而是选择其它洞穴或隐蔽场所,因而易误入克氏原螯虾的洞穴中,克氏原螯虾见有外敌侵入,会不顾一切与之拼杀,造成河蟹的断肢,增加蜕壳难度,甚至引起河蟹死亡,从而降低河蟹养殖的成活率。我们在河蟹养殖池的浅水处屡屡发现大量被克氏原螯虾残杀后残留下的软壳蟹尸体。
⑤威胁河蟹养殖池堤岸的安全经过实际测量200多例克氏原螯虾的洞穴,发现克氏原螯虾的洞穴深度一般在40~60厘米,约5%的洞穴深度超过1米,有两处2米宽的池堤完全被克氏原螯虾打通,出现漏水。这类情况在刚建成的养殖池中就如此严重,如果是进行了多年河蟹养殖后对堤岸的威胁就更大。因而,克氏原螯虾的大量出现会严重影响河蟹池的正常蓄水、防洪,容易使河蟹外逃。
(2)克氏原螯虾的防治措施
①池塘彻底清塘消毒河蟹养殖池应每年干塘清整,一般用生石灰100~150千克/667米2清塘消毒,以清除池塘中的克氏原螯虾、敌害生物、野杂鱼及病原体,尤其是在池堤四周不能留死角。池塘中的淤泥也要翻动,曝晒。
②杜绝外来克氏原螯虾苗的进入在放河蟹苗时,要严格检疫去杂,防治蟹苗带进克氏原螯虾苗。认真清除移栽水草中藏匿的克氏原螯虾苗。并要在河蟹池的进出水口设置50目的过滤筛绢,防止排灌水时虾苗的进入。
③人工捕捉克氏原螯虾在克氏原螯虾泛滥的河蟹池中应加大人工捕捉力度。在闷热、少风的晚上21~24时是克氏原螯虾上岸的高峰,人工极易捕捉到。或用地笼进行诱捕,一般一个地笼每晚可捕捉克氏原螯虾l~2千克。

第5题:

河蟹饲料如何科学投喂?


正确答案: 饲料投喂需要注意:“两头精、中间粗”
①、适时投料,10℃开始投喂,特别注意苗刚下塘的饲料投喂。
②、注意饲料粒径大小与蟹的适口性,套养青虾的要兼顾青虾摄食。
③、投喂冰鲜鱼需保证新鲜且要消毒,粗料(以玉米较好)需煮熟或盐水浸泡;高温季节适当降低饲料蛋白(7-8月)。
④、最后一次蜕壳前后需加强投喂高蛋白脂肪饲料或冰鲜鱼(8月底9月初)。
⑤、投饲量:前期(3-5月)6-8%;中期(5-7月)4-5%;后期(7-9月)3-4%;前期早晚两次投喂,中后期晚上一次投喂,之后以早上一次投喂为主

第6题:

河蟹水肿病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该病是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腹部、腹肌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匍匐在池边,停止摄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防治方法:
①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的惊扰,不使其受伤。②每立方米水体用土霉素0.5克~l克对水全池泼洒。③每公斤河蟹用土霉素或红霉素0.1克~0.2克拌饵投喂,连喂7天。

第7题:

河蟹上岸不下水症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在我们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经常发现仔蟹、幼蟹会爬到池边、网边或水草上,不愿下水的现象,称为"上岸不下水症",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其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一般不外乎四方面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1)由水质差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剩余饲料、动植物尸体、死亡藻类、高密度仔蟹、幼蟹的生理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在水中不断积累,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当其超过标准时,抑制蟹的呼吸,从而引起仔蟹、幼蟹不适,不愿下水。改善方法有:适当稀释放养密度,经常适量换水或定期使用改善调节水质的生物制剂如PSB、EM原液和净水剂等。
(2)由营养不均衡缺乏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引起的。在养殖过程中,长期营养不均衡,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致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造成生理性病变。防治方法有:应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经常性添加适量脱壳素、多种B族维生素、Vc、叶酸、烟酸、肌醇、氯化胆碱和脂溶性A、D、E、K3等。
(3)由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如杆菌类、弧菌类、假单胞菌类,防治方法有: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内服红霉素、土霉素等抗菌类药物。
(4)原生动物与寄生虫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引起的。如吸管虫、聚缩虫、累枝虫,病蟹体表、鳃部多伴有细绒毛状物(轻微的镜检才可发现),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且摄食减少,螫足无力,体表与附肢有滑腻感,防治方法有:加强投饵管理,合理放养,保持良好的水质是关键。可择时选用市面上反映较好的甲壳净、纤虫净等药剂连续治疗l~2次,隔日再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可明显减少由这种缘故引起的上岸。

第8题:

如何走出防治脂肪肝的误区?


正确答案: 1、“有症状再治疗”,错误。脂肪肝在早期病情轻时没有症状,这是因为:
①脂肪肝是一种慢性过程,进展缓慢;
②肝脏没有痛觉神经,在病变轻微时,没有明显疼痛感觉;
③肝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只要有1/3肝组织正常,人体就可维持正常生活。
因此,很多人患了脂肪肝自己并不知道,在体检时才意外发现。
2、“治疗脂肪肝已有特效药”,错误。脂肪肝没有特效药,但可根据病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如由肥胖引起的,应调整饮食,即适量蛋白质、低糖、低脂、清淡的饮食,不可过饱,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限制热量摄入,同时加强运动,积极减肥,只要体重下降,脂肪肝会明显好转,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
3、“只要不酗酒就不会得脂肪肝”,错误。长期饮酒造成过多的甘油三酯堆积在肝脏中,导致脂肪肝,这是引发脂肪肝的原因之一。但还有许多因素可导致脂肪肝,如肥胖、糖尿病、甲亢、重症贫血,各种慢性感染及对肝脏有直接损害的某些药物等。
4、“脂肪肝都会变成肝硬化”,错误。临床表明,并非所有脂肪肝都会变成肝硬化。因营养过剩和肥胖而引起的脂肪肝预后相对较好。大多数脂肪肝病人只要坚持治疗,预后良好,不会变成肝硬化。
5“脂肪肝病人应该吃素”,错误。脂肪肝病人只要去除病因,注意饮食平衡,加强锻炼并进行系统治疗,能控制病情发展。脂肪肝是可防可治的。完全吃素会引起蛋白质摄入不足而影响健康。

第9题:

如何区分河蟹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


正确答案: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最容易感染的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在症状上很相似,即当把河蟹取出水面以后,蟹体表面很不干净,有一层泥浆,粘粘的。因此容易混淆,以致用错药。其实它们在症状、病因和用药上都有区别。
症状上的区别:病蟹经冲冼后放在清水中即可鉴别,纤毛虫为棕色的或黄绿色的绒毛;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菌丝的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块;着毛病是较长的绿色丝状、弯曲目无规律的绒毛。
病因和病原的不同:纤毛虫病属河蟹的寄生虫病,由纤毛虫体寄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放养密度大、水质不清新、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及有纤毛虫蟹种有关;水霉病属河蟹的霉菌病,是由水霉菌的侵入而发病,它的发生与水质过肥、水质不清新、注水量少、蟹体受到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敌害的破坏有密切关系;着毛病是藻类在蟹体附着增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水质过肥、水的pH值小于7.5、池中长有青苔等藻类微
生物有关。
用药不同:纤毛虫应用杀虫的药,水霉病应用灭真菌的药,着毛病应用灭藻类的药,三者之间不可通用。治纤毛虫应用硫酸锌,治水霉病应用亚甲基兰,治着毛病可用石灰提高水的pH值或用硫酸铜全池泼洒。在治疗以上三种疾病时,首先必须换水,改变其生态环境。以上药品毒性很强,在使用上要特别小心,要根据池塘中的实际水量用药,药的浓度:硫酸锌为0.3克/米3,亚甲基兰为2~3克/米3,石灰为20。

第10题:

如何知道河蟹将要蜕壳?


正确答案:在生产上,判断河蟹是否要蜕壳,可采用以下方法:
(1)检查河蟹体色蜕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而蜕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2)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蜕壳后壳长比蜕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蜕壳前增长了近一倍。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3)看池塘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如发现有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4)检查河蟹吃食情况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如未检查出蟹苗,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