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作品谈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点。

题目

结合作品谈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鲁迅作品中的阿Q谈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和共性特征的认识。


正确答案:
(1)艺术典型是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本质意义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它既具备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2)艺术典型的个性是指形象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性。艺术典型的个性问题就是个性鲜明和独特性问题。阿Q其形象的鲜明性是他的爱看热闹、赌钱,而主导性性格则是“精神胜利法”。这一点无疑具有一种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特征,他具有独特的外表、行为、生活习惯、性格、情感和独特的内心世界。
(3)与艺术典型个性鲜明性相联系的是其真实性和概括性,即共性。共性使得艺术典型具有了深刻的认识功能和有益的教育作用。阿Q是一个连姓都被剥夺的雇农形象,精神胜利法成为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的性格特征既是辛亥革命前后这些流浪雇农的表现,又体现出了中国农民身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劣根性。这种特征既是一个
时代人物性格的特征,又是不同时代、阶层人物性格的典型,表现出了艺术概括性即典型的
共性。
(4)艺术典型在个性中体现出了共性,在特殊中体现出了普遍性,在偶然性中体现出了必然性。

第2题:

唐朝诗人李商隐一共写了多少首“无题诗”?


正确答案:李商隐一共写了15首“无题诗”。

第3题:

李商隐无题诗有何特点()。

A、抒情深挚缠绵。

B、意境朦胧幽深。

C、修辞色彩浓郁。

D、语言朴素。


参考答案:ABC

第4题:

结合西方现代派作品阐述艺术变形的特点。


正确答案: 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的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西方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了自己变成了大甲虫的情节就是变形的手法。这是典型的艺术变形,变形乃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创作手法。

第5题:

试通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风格。


正确答案:李商隐的无题诗多写得虚幻迷离,朦胧的意境展示了复杂的心境。就课本所选《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来说,结构回环往复,每一联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失望、痛苦、执着。春蚕、蜡炬、晓镜、云鬓、月光,色彩秾丽的意象,形成宁静神秘意境。意象的组合形成多棱镜的感觉效果,似是情伤,实是理想,意义变幻、主题变幻。

第6题:

无题诗的创作始自李商隐。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李商隐无题诗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善于捕捉并精心选择富有情感表现力的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呈现出色彩秾丽或神秘谲诡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大都蕴含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
(2)意境朦胧迷离。这是因为李商隐诗着重表达的是对某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丰富复杂,难于捕捉,更不易明白传达的,因而只能用比兴象征手法加以表现。,由此造成意境的朦胧。
(3)结构迂回曲折、回环往复。李商隐诗着重吟咏的是情绪,往往从不同角度叠加重复,表达上又采取幽微隐约的方式。
(4)多用典故。

第8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全都是爱情诗。()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第9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体现一种()而又()的感情


正确答案:扑朔迷离;悱恻婉转

第10题: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汉乐府民歌和《诗经》的国风一脉相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不仅内容丰富,现实性强,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首先,汉乐府民歌叙事成分相对增多,不少民歌有了情节,有的民歌还描写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汉乐府民歌多为叙事诗,而常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中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战场南》中“我”与乌鸦的对话等,都对诗歌感情表达起了很好的作用。而《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山脚相遇的偶然化情节,《陌上桑》中罗敷与太守对话的理想化情节,说明汉乐府民歌在真实叙事抒情的同时,也不乏飞动的想象。汉乐府民歌中还着意于人物的描写,如《陌上桑》中呼之欲出的秦罗敷,《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焦仲卿,都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次,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极富感染力。其直抒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战城南》等,用比兴,描写手法抒情的作品,如《上邪》连用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作比,《艳歌何尝行》、《长歌行》之多用比兴,《乌生》、《枯鱼过河泣》等通篇用比兴,都极富表现力。在描写中抒情的有《战城南》、《病妇行》,而尤以《十五从军征》最为出色,全诗均为叙事和描写,而处处充满孤苦悲凄之情。其三,是形式和语言的特点。汉乐府民歌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变为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表现灵活,并且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如《妇病行》、《乌生》等,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