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乐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

题目

戴望舒的《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乐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人从此享有“雨巷诗人”的美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被叶圣陶赞赏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诗是()。

A、再别康桥

B、死水

C、雨巷

D、凤凰涅磐


正确答案:C

第2题: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因此被称为()

  • A、雨巷诗人
  • B、丁香诗人
  • C、新诗人
  • D、朦胧诗人

正确答案:A

第3题:

被叶圣陶赞誉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的诗是()

A、《死水》

B、《雨巷》

C、《再别康桥》

D、《我是一条小河》


参考答案:B

第4题:

下列作品中()是戴望舒的诗。

  • A、《雨巷》
  • B、《泥土》
  • C、《遗忘》
  • D、《生活》

正确答案:A

第5题:

叶圣陶先生称赞戴望舒的《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 《雨巷》诗句长短错落、音节铿锵匀整,节奏低沉舒缓,一韵到底,“姑娘”、“雨巷”、“惆怅”、“篱墙”、“芬芳”等韵脚一再回响在诗中,造成“余音绕梁”的韵味。为了增强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我国民歌和西洋复沓和重唱的手法。而且,《雨巷》的音韵节奏不是单一的高低起伏和抑扬顿挫,而是长波里面套短波,短波里面套涡流的涟漪式的运动,产生的是一种复调的和声效果。

第6题:

《雨巷》作者是(),因这首诗被称为“雨巷诗人”。

A戴望舒

B艾青

C郭沫若

D闻一多


A

第7题:

现代白话新诗第一部诗集是()。

  • A、郭沫若的《女神》
  • B、胡适的《尝试集》
  • C、戴望舒的《雨巷》

正确答案:B

第8题:

"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的诗人是指()。

A.闻一多

B.戴望舒

C.徐志摩

D.卞之琳


参考答案:B

第9题:

1928年,戴望舒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雨巷》,这首诗被认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受到了叶圣陶等人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而他也因这首诗而被人盛赞为“雨巷诗人”。这首诗和新月诗人朱湘的《采莲曲》相比,该诗在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经营上丝毫不逊色,而且由于其情绪的自然流动,而更具别样的神韵。但戴望舒很快就对这首诗所流露出的倾向进行了反叛,创作出了《我底记忆》这样的诗作。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你更喜欢《雨巷》还是《我底记忆》,为什么?


正确答案: 戴望舒是中国上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性人物,曾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对建立白话新诗作出了不容低估的贡献,在现代诗歌史上有重大贡献。他早期的诗作里,情调伤感,艺术技巧明显,《雨巷》便是这时期的代表作。这首当时最流行的抒情诗,回响着中国传统诗词的题材和意境,调子低沉而优美,诗人从中国古典诗词里吸取诗情,用丁香结象征愁心,如李商隐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美妙诗句。戴望舒从中得到借鉴,通过对“我”和“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动人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一个“梦一般凄迷”的意境,曲折含蓄地传达出大革命失败后诗人苦闷彷徨的内心世界。可见,传统的痕迹是明显的。不仅于此,诗人又借鉴了法国象征派的抒情方试,也借鉴了新月派音乐美的主张,中西合璧、沟通古今的实验相当成功,故而被叶圣陶称赞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全诗为七节,每节六行,诗句长短相间,每节诗三、六句重复用一个韵,一贯到底,这样使全诗浑然一体,在错综变化之中富有整齐美。同时诗人又巧妙地运用复唱,不仅头尾两节诗重复,而且诗中重点的词语也一再重复,这样的反复咏唱构成了回荡往复、摄人心魄的音乐旋律,使《雨巷》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戴望舒在写出了《雨巷》后不久,就满怀自豪感地把新写成的《我的记忆》,这首诗与那些充满了旧辞藻的语言有了很大差别,标志着戴望舒诗歌艺术的成熟: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诗句都是现代人的日常口语,朴素而亲切,而以口语作为诗的语言,在当时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无疑是成功的。其中“字句底节奏已经完全被情绪底节奏所替代”,实现了他诗歌应该去掉“音乐的成分”的主张,将诗情从形式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朴素而亲切的诗风,别树一帜,自创一派。
但是,把这二首诗摆在一起来仔细比较、品味,显然《雨巷》是一首真正的杰作,而《我的记忆》虽也颇有可取之处,却怎么也不能同《雨巷》相比。尤其如果把时间放长了来看,《雨巷》必能流传下去,而《我的记忆》则除了在文学史上可能会因为研究戴望舒的诗风的转变而被提到以外,恐怕很少有人会再把它作为一篇艺术作品而加以爱好了。事实上,戴望舒在后来的创作实践中,对他的这种偏见作出了明显的修正。

第10题:

《雨巷》这首诗创造了一个“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其作者是()

  • A、鲁迅
  • B、郭沫若
  • C、戴望舒
  • D、老舍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