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

题目

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A《毛诗大序》

B《报任安书》

C《论衡•艺增》

D《史记•屈原列传》


A

第2题:

肝与情志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人的情志活动,除了由心所主司之外,与肝的关系也有很密切,这是由于肝具有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气血、调畅气机(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变化,也是对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的功能,亦即具有促进与协调整个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这一作用表现于对人的情志活动的影响方面最为突出。当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平,人才能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可出现情志异常的现象。或见胸胁胀满,郁郁不乐,多愁善感,甚至闷闷欲哭等肝气郁结的症状;或见急燥易怒,失眠多梦,头胀头痛,甚至昏不识人等肝气上逆的症状。反过来,外界的精神刺激特别是抑郁恼怒,又常可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而出现肝气郁结的病变,综上所述,可见肝与情志的关系的确十分密切。

第3题:

试述《毛诗序》所述诗歌的本质特征。
(1)《毛诗序》提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与先秦时代时已产生的“诗言志”的观点一脉相承。《毛诗序》出于汉儒之手,与儒家的整个思想体系是融洽的,因而“诗言志”正逐渐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中而被经学化。更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志”与“情”的关系与内涵虽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以统一的。
(2)抒情之说,早先主要用在乐论之中,序文关于抒情观点的表述可说袭自《荀子 乐论》或《礼记 乐记》。序文的诗论中还保留许多乐论的因素。《毛诗序》汲取了乐论中的抒情说作为先秦以来言志说的必要补充,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整个发展史,这一补充有重大的意义。

第4题:

《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


正确答案: (1)《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2)在这两种形式中,《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3)《毛诗序》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
(4)《毛诗序》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

第5题:

试述《毛诗序》关于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 


正确答案: (1)《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工作,在序文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牵强附会的以“后妃之德”解《关雎》。同是地,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2)提出“主文而谲谏”, 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注意表述的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
(3)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指出诗歌的抒情性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受儒家道德教义的规范。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第6题:

《毛诗序》论述了怎样的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毛诗序》大相径庭。

第7题: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正确答案:止乎礼义

第8题:

《毛诗序》论述了怎样的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说明诗歌反映着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社会政治情况,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说明了诗歌反映时代的冶乱,兴衰的变化,基本正确。

第9题:

《毛诗序》是如何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


正确答案: (1)《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六义”说是继承《周礼•春官》的“六诗”之说。
(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3)《毛诗序》主要论述的对象是诗歌的体裁,它认为,“风”是通过个人言志抒情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教和风俗。“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其中“大雅”说的是朝政大事,“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颂”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这一概括大体符合《诗经》的基本内容。
(4)《毛诗序》虽提到赋比兴,但未作阐释。此后刘勰和钟嵘都作了阐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比兴说”。

第10题:

(《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正确答案: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