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作品,论析祥子形象的悲剧命运及其根源。

题目

结合作品,论析祥子形象的悲剧命运及其根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骆驼祥子》的语言表达、心理和场景描写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是老舍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最充分的,也是进步倾向最鲜明的一部,享有世界声誉。它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尤其注重通过语言、心理和场景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突出主题。首先,作者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几乎要哭出来”。他决定把买车的这一天算作自己和车的生日。
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描写,生动而准确的表达了祥子买车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一个个人奋斗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对次要人物,作者也能用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他们的神态状貌。如狠毒刁滑的刘四,泼辣粗野的虎妞,刻薄吝啬的杨太太,善良温顺的小福子等。虽着墨不多,却都形象鲜明。其次,作者善于通过景物描写介绍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展示人物活动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如小说中对烈日、暴雨的描写,对阴森灰暗的西直门外景的描写,都能充分展示人物的心情。作者通过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把景物描写和人物活动、内心感受融汇在一起。做到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第三,在语言方面,作者熟练、准确的运用北方劳动人民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精炼、含蓄,并富有个性化。特别是作者善于把北京人的口头语言,加工提炼成活泼生动的文学语言,既朴实、平易,又简洁明快,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用“恰似一棵倒立的大树”,“铁扇面似的胸”,来形容祥子身体的结实、健壮;用娶妻时锣鼓的声音——“咚咚嚓”来隐喻祥子娶虎妞;用“雷”来形容虎扭的暴躁、厉害,等等。这些寓于生活实感的通俗而又恰当的比喻,使作品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作品语言的精炼含蓄,主要表现在作家那些带有议论色彩的语句中。语言的个性化特点,表现在描写人物语言对话的部分,如虎妞诱使祥子喝酒时的对话,祥子的老实厚道,虎妞的粗野泼辣都得到极为明显的表现。

第2题:

祥子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旧社会的反动势力。
2、个人奋斗的生活道路。

第3题:

结合作品,论析《日出》中陈白露形象的基本内涵和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日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女性陈白露的形象,陈白露原名竹均,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与方达生青梅竹马,并且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她聪明美丽,骄傲任性,曾是爱华女校的高才生,有很强的活动能力。父亲去世后,她离开家庭,想自立于社会,追求个性解放,渴望一个意中的情人和幸福的家庭。与诗人的结合使她不久便感到“平淡、无聊、厌烦”。她自以为凭自己的年轻美丽与聪明才能在社会上闯出来,然而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她被迫沉沦当了红舞女,成了交际明星。她贪图享受,成为金钱的奴隶,过着“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不是姨太太”的寄生虫生活。面对灯红酒绿的现实,她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与痛苦,厌倦上层社会打情骂俏的生活,鄙视周围的一切,然而她又不得不周旋其间,与一群社会渣滓鬼混。尽管这样,她的良心,正义感尚未泯灭,同情被压迫者,救助“小东西”,与方达生保持一定的感情联系。她始终在矛盾与痛苦中生活,她的悲剧,来源于她的薄弱意志与贪图享受,但也来源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她也是一个被侮辱、被玩弄的女性。而当她赖以寄生的银行家潘月亭破产,巨额债款无法偿还时,她只得在日出前服毒自杀。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具有较典型的意义。一方面说明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资产阶级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方式对青年一代的严重腐蚀;另一方面也告诫人们,青年知识分子如不投身时代的革命洪流而贪图安逸享受,向黑暗势力妥协,终会堕入与旧制度一起灭亡的深渊。陈白露的自杀也是她自己的一种清醒的抉择;有所醒悟而无路可走,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剧尾由旧营垒中的陈白露来宣判旧世界的死刑,意味格外深长。

第4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祥子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是旧社会被剥削、被压迫的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作者着力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其典型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使读者从祥子的悲剧中看到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以及黑暗势力是怎样从精神到伦理道德上摧残一个个体劳动者。小说在写祥子被毁灭的悲惨经历时,至始至终把笔锋指向万恶的旧社会,深刻的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的社会原因。首先,是社会动乱、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其次,是残酷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小说在整个故事的描述中,特别突出了整个黑暗社会对祥子的无情残害。所以祥子的悲剧,“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错”,是黑暗社会把他从人变成了鬼。
另一方面,祥子的悲剧,除来自时代、社会的等因素外,也来自他本身的性格弱点。他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执著追求,这就成为导致他命运悲剧的主观契机。既然他所承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成功;即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着所有权,也不能摆脱种种压制,成为真正可以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
因此,祥子的愿望和追求都是不切实际的,是他从已开始就陷入盲目,一切真诚的努力的毫无意义,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与悲剧。他出于个人奋斗的目的,因而他的人生理想是狭小的,而其采取的手段更是错误的,这不仅不可能使他找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正确途径,反而使他远离朋友,孤立无援,更无力抵抗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他从一个善良的青年,变为要强的人,更变为头等的“刺头”,最后终于堕落,成为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小说在同情祥子悲惨命运的同时,对他的个人主义,企图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想法进行批判。这说明,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劳动人民想通过个人奋斗的方式争得做人的权利,是根本行不通的。

第5题:

简析爱玛的悲剧及其根源,以及福楼拜创作的意义。


正确答案: 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和毁灭的妇女形象。她生性热烈,耽于幻想,富于浪漫思想。她厌恶单调乏味的乡下生活以及“像马路般的平凡”的丈夫,一心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她追求传奇式的爱情,却便成了别人的玩物;模仿贵妇的风雅,却成了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她一次次被骗、遭遗弃、经受幻灭的痛苦,最后只得以自杀告终。
爱玛的悲剧是恶浊鄙陋的社会造成的。爱玛本是一个本性纯洁的资产阶级女子,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却将她一步步引向毁灭。福楼拜通过爱玛由追求到幻灭的人生历程,谴责了社会环境的庸俗、冷酷和堕落,同时也批判了爱玛的庸俗和浅薄。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他在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和严谨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第6题:

试析祥子形象的悲剧命运。


正确答案: 他是旧北京二、三十年代的人力车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典型。祥子原是破产农民十八岁来北京谋生,(一次)他要强、勤俭、正义,希望买辆洋车,做一个独立自主洋车夫。三年挣出一辆,但被军阀战乱中大兵夺去。(二次)他并没认输,不顾同行义气,积攒的买车钱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第三次他牺牲人格和尊严,勉强和车行老板女儿虎妞结婚,用老婆私房钱买辆旧车,一年后老婆难产死掉,不得不卖车葬殓虎妞。卖车的三起三落,概括了祥子悲剧的一生。非人的生活摧残了他的身体,也毁灭了他的灵魂,祥子堕落成为吃喝嫖赌,打架使坏的丑类。作者在小说结尾表示了对祥子堕落的痛惜和对黑暗社会悲愤的控诉。

第7题:

结合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论析鲁迅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的深刻性。


正确答案: 鲁迅的《祝福》写的是旧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控诉了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的绳索”的野蛮性和残酷性,有力地表明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已迫使被压迫人民濒临绝境。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她曾被迫与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丈夫死后,又被迫再嫁。再度丧夫以后,便为社会所不容了。她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工,希望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待遇,也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可是吃人的封建势力却不允许她这一低微的要求得到满足。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尽管她一次又一次地挣扎,结果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终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穷愁潦倒,悲惨地死去。
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残酷性的揭露,没有仅仅停留在它造成被压迫者物质生活的极度贫困和肉体的种种痛苦上,而是深入内里,抨击了它在精神上对人们的严重摧残。《祝福》更因着重从妇女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夫权的残酷性而震撼人心。小说中的鲁四老爷及其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固然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而周围的被压迫群众对待祥林嫂亡夫失子的巨大悲痛,竟也抱以冷漠和嘲笑的态度,祥林嫂只得屡屡反复地咀嚼自己的痛苦。没有同情和安慰,没有支持和寄托,苦难深重而又孤立无援,致使她精神恍惚,麻木迟钝。不仅如此,她还须怀着恐惧走向死亡,等待着她的是阴间的锯刑。在她的心目中,死亡不是悲惨生活的结束,而是一种更大的恐怖的开始。这是鲁迅深刻地观察了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不幸的人们的命运而加以典型化的一个完整的悲剧形象。
总之,以《祝福》为代表的鲁迅的小说,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显示出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和思想革命的重要性。

第8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鲁迅《秋夜》中枣树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性意蕴。


正确答案: 《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鲁迅的苦闷彷徨期是他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在进取博击途中难于避免的,他以求索而生的苦闷,战斗而来的彷徨酿就了《野草》。《野草》是“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证明封建军阀统治着的黑暗年代,仍然有生命存在,这顽强的生命之花不是为着粉饰鬼蜮世界,而是为着“与黑暗捣乱”。《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全篇以秋夜为统一的背景,艺术地表现了两个意蕴深远的象征世界:秋夜里枣树与代表黑暗的种种势力搏斗而获胜利以及青虫扑火而致牺牲,两种象征的艺术世界各具不同的意义。
枣树是作者心灵的对应物,寄寓着精神界之战士的品格。开篇以诗的复唱吟咏枣树,突出了枣树在即将展现出的象征世界的主体地位。敌视枣树的夜的天空,他“奇怪而高”,“非常之蓝”。他“闪闪地眨着”眼,他露出“自以为大有深意”的微笑,他“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表现出造物主的高傲、偏执、冷漠、残酷。他的威权摧折着一切生命的存在,要使秋夜成为一个生命荒芜的冷酷世界。在这世界里满是蜷伏着怯弱的生命,唯有枣树是敢于与夜的天空相搏的孤独的战士。与怯弱的小粉红花相比,枣树处处表现出精神界之战士的理想品格。他不畏惧造物主的权威,当受繁霜摧折的小粉红花唯恐失掉最后的花瓣而瑟缩于夜的冷气中时,同是受摧折而“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的枣树,却表现出卸却了负累似的轻松,“欠伸得很舒服”,抖擞精神向黑暗进击。枣树饱经历史的风霜雨雪,有着十分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不作小粉红花的春梦渲染理想的色彩,他冷静地告诫“春后还是秋”,只要黑暗的造物主存在一天,春天就不会久长。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赋予他非凡的韧性战斗精神,他不懈地与夜的天空搏击,直至“鬼眨眼的天空”露着不安,想要避开枣树,直至装点黑暗的月亮也“躲到东边去了”时,枣树仍紧逼不舍去“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盅惑的眼睛”.枣树的默默战斗将一切现存秩序的维护者搅得不安,夜游的恶鸟失去了死水般的沉寂而“哇”地一声飞走了。枣树的锲而不舍的战斗,使为繁霜封锁着的秋夜,无生命脉息的地狱终将要换个样子了。《秋夜》运用象征手法,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尤其是枣树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第9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阿Q正传》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阿Q是一个贫困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他无家无业,没有社会地位,任人污辱和欺凌,但他却无忧无虑,达观自得。这恰恰表达了在阿Q身上有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即精神胜利法。阿Q这种基本性格的主要特征为: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生。但精神胜利法却不是阿Q的最根本特征,他的根本特征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他的所有思想观念都不是从他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自然欲求中升华出来的,代表他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思想观念,是在消极地适应外界环境、适应封建社会现实关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被动地接受现存的、社会上流行和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
阿Q性格是某种民族病态的集中显现。它深刻的阶级根源出自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其历史来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历史紧密相联,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阿Q生活的社会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阿Q性格所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国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这一艺术典型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面镜子,同时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第10题:

简析虎妞形象及其对祥子悲剧的意义。


正确答案: 虎妞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历来对她的评价不完全一致。她是车厂主刘四的女儿,后来是车夫样子的妻子。她帮刘四管车厂,是剥削阶级的身分,好逸恶劳,善玩心计,粗俗缺乏教养。一次她诱使祥子酒后和她发生性关系,她就诈称怀孕了,使祥子不得不和她结婚。婚后,她想买车出租,不让祥子拉车,把祥子拉上她的生活轨道。她喜欢上祥子,因为样子年轻健壮老实,可以补偿她失去的青春,可以受她支使。祥子对她的性爱纠缠是厌恶的,祥子要娶的是清白干净能劳动的穷人家女孩子,虎妞又老又丑又非处女又好逸恶劳又粗俗得像个男人,但祥子无法摆脱她。祥子和她结婚对祥子的生活理想和精神意志是个沉重打击,几乎摧毁了他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和精神力量。虎妞对祥子来说是个悲剧:祥子不仅无法得到他所追求的,也无法拒绝他所厌恶的。这是虎妞对祥子悲剧的一方面的意义。
虎妞形象还有另一面。刘四出于要她管车厂的私心延误了她的青春。她追求爱情与幸福嫁给样子,对她而言是一个勇敢的决定。因为光棍刘四靠车夫发财,却根本瞧不起车夫,声言虎妞要嫁样子他一个子儿也不给(后来果真如此)。因此,虎妞是冒着放弃一大笔遗产,从此做车夫老婆的风险的。和祥子结婚后在大杂院里,虎妞曾做过思想斗争,想丢下样子回去,但是她舍不得祥子:“任凭他去拉车,他去要饭,也得永远跟着他。看,杂院里那些妇女,她们要是能受,她也就能受。散了,她不想到刘家去了”。这是她思想斗争的结果。她的思想在变化,想到真正做车夫老婆,像大杂院劳动妇女那样。她给祥子买了车,使样子“觉出来虎妞也有点好处”。虎妞真的怀孕了,给祥子带来了生活的希望。烈日暴雨下拉车,祥子生了两个月的大病,虎妞的私蓄几乎用完。虎妞难产没有钱进医院,她拿出最后几块钱叫样子去请神婆,说:“好祥子,快快去吧,花钱不要紧,等我好了,我乖乖的跟你过日子!”但是神婆解决不了难产,虎妞带着死孩子断了气。这临死的话,表现她思想彻底变化了,要真正做车夫的老婆;她和祥子的关系也转变为平等的夫妻关系。
虎妞也是个悲剧,揭示了剥削阶级的冷酷,对不按照他们意愿而另走别路的子女绝情对待。虎妞的悲剧加深了祥子的悲剧:“没有,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虎妞虽然厉害,但是没了她怎能成个家呢?看看屋中的东西,都是她的,她本人可是埋在了城外。越想越恨,泪被怒火截住,要狂喊一阵,把心中的血都喷出来才痛快”。这一段描写说明祥子从厌恶虎妞到对虎妞也有一定感情,说明样子即使降低了生活要求,努力的结果也是一场空,这一次打击更重,使祥子从此堕落下去。
虎妞的复杂性,在于要看到她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思想在逐渐变化,和祥子的关系也逐渐变化,祥子对她的感情也在逐渐变化。用固定眼光看,就无法解释为何虎妞之死对祥子精神会有如此巨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