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与当时作家才性论的关系。

题目

简述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与当时作家才性论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魏晋南北朝“作家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作家才性论的道德意识逐渐淡化,美学意味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非常看重并系统研究这种才能。
(3)强调作家才性的差异。
(4)注意作家才性的天赋与后天习染的关系。

第2题:

以下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文论代表著作的是()

  • A、《文心雕龙》
  • B、《文赋》
  • C、《文镜秘府论》
  • D、《典论·论文》

正确答案:C

第3题:

下列不属于魏晋玄学文论理论范畴的是()

A.言意论

B.形神论

C.才性论

D.鉴赏论


参考答案:D

第4题:

魏晋南北朝文体论研究的成就与当时文学创作中的()密切相关。


正确答案:拟古风气

第5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民族融合还是民族同化,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20世纪60年代时形成这两种观点。随着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综合这两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是复杂的,既有融合又有同化,两者同时存在,而以融合为主。广义的民族融合应包括民族同化。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完成的:
①各族人民迁徙、杂居、广泛接触,是促成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
②各族统治者联合建立新的统治机构,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各族被压迫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深入和巩固。
④北魏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从血缘关系上促进了各族人民融合,特别是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
⑤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于各族自然走向融合起了很大作用。
⑥胡汉混合,新的士族地主阶级形成,是民族大融合完成的标志。

第6题:

文学论文是指论说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文学理论本身的文章。如刘勰的《()》,包含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文学评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的一个总结。


正确答案:文心雕龙

第7题:

简述类型论与特质论关系。


正确答案: 区别:
1、特质论主张性格可以通过有限的几个特质加以描述,类型论认为性格可以划分为互不相容的几种类型,如外向和内向,特质论推崇量的分析与连续的维度;而类型论则偏重质的研究。
2、类型论渊源于古希腊对于个性进行分类的思想,特质论是在类型论之后兴起的一种个性理论。
联系:
1、二者都是描述性格的理论,都是为了探索人格的实质和特点。
2、二者都注重按不同的特征对性格加以分类和描述,他们往往使用相同的术语记述特质和类型。

第8题:

论魏晋玄学、佛学理论对魏晋南北朝美术理论的发展影响。


参考答案:

随着社会的衰微、国家的解体等原因,儒家观念逐渐丧失其作用而趋中衰。以道释儒而实为道家观念的玄学是在魏晋时期产生的,玄学本质是根源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人们为了超越人生的有限而获取对无限的自由的满足,在玄学影响下的文艺对绝对自用的精神境界的向往成为一种强大的时代的趋势。这既是主观精神表现的一个自然发展,同时又是时代精神反映的必然。玄学以其独特的意象、有无、形神等观点,对当时及后世的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绘画美学由于受到玄学影响而表现出对主体精神的强调,又因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才发展并来势发挥重要影响的佛教的刺激而加强。到了东晋时,玄佛已日益合流,而且愈往后,佛学的影响愈强大。可以说,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是直接从玄佛,尤其是佛学肇其端的。如我国美术史上美术理论之奠基顾恺之、宋炳、王微等人就受佛学影响,他们的著作带着明显的佛教思想的痕迹。
不论是玄学对无限精神境界的追求,还是佛学对客观世界的虚无观念,都没有导致对“象”、“形”的绝对的否定。佛学之法身独发类乎形,不出有无,不在有无等观念形成了中国绘画虽然极端重视神情却也并未放弃形、象这一重要而稳固特征的哲学渊源。同时,随着绘画艺术的愈趋精密,这种重精神而不放弃对形的描绘的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出现了对自然造化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及精确描绘的倾向。如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那种严格依据自然形色所作的类似西方油画式的设计。
齐梁阶段,在佛学大盛的同时,玄学影响减弱,由于取代门阀贵族以纵情声色享受的角度,把魏晋那种高深玄妙的精神内涵降到世俗中来。美术发展的进程中亦出现了与魏晋乃至刘宋时期颇为不同的审美风尚。


第9题:

魏晋南北朝时文体论研究的成就,与文学创作中的()密切相关。


正确答案:拟古风气

第10题:

魏晋南北朝“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缘情说。
(2)心物交融说。
(3)动静相济说。
(4)言意说。